当前位置:首页 > 流芳家谱 > 家谱收藏 > 家谱名称
流芳家谱

陈姓家谱

作者:   时间:2014-12-05

1.郡望
 
  颍川郡: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今河南禹州三峰山东麓)。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长葛)昆吾(今河南许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分属韩、魏、楚。战国末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西汉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今河南许昌魏都区)。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今河南长葛老城)、鄢陵县(今河南鄢陵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三国时期,曹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许昌郡(今河南许昌张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河南长葛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河南长葛老城)。东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为颍州。东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隋晁时期改许州为颍川郡,辖十四县,颍川(今河南禹州)、长葛、许昌、隐强(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诸县属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诸县属许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阳翟、许昌、鄢陵诸县属颍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称许州。北宋初,许州,隶京西路。宋元丰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宋大观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时期,许昌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明万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朝初期,许州、禹州属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河南新密)、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鄢陵县直属河南省。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所郑县(今河南郑州)鄢陵则直属河南省。
 
  广陵郡:亦称江都郡、江阳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始平郡:西晋时期(一说南朝刘宋时期)侨治,属雍州,起初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后寄治于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南朝梁国移治至武当(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北)。在史籍《宋书·地理志》中记载:“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5年)分京兆扶风立。后分京兆、扶风侨立,治襄阳,今治武当”。 在史籍《南齐书·地理志》也记载:“始平郡领武当、武阳、始平、平阳四县。”西魏时期,始平郡改为武当郡。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例如: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要特别注意的是:“京兆”并非仅指陕西长安地区,凡历朝历代由中央政府直辖的都城周边地区,皆可称为“京兆”。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金国时期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到了明朝时期,下邳郡被废黜不再。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新安郡:秦朝时期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一直沿袭至今。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2.堂号
 
  下邳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延庆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上蔡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亦称常安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亦称高陆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江阳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亦称九江堂、舒邑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河内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亦称始新堂、谷州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亦称颖川堂、阳翟堂、许昌堂、豫东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海州堂、海虞堂、京口堂。
 
  始平堂:以望立堂,亦称隗里堂、兴平堂、襄阳堂、武当堂。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
 
  德星堂:资料有待补充。
 
  渑武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勿堂:资料有待补充。
 
  绳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两宜堂:资料有待补充。
 
  溥泉坊:资料有待补充。
 
  必胜祠:资料有待补充。
 
  建业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星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蔚堂:资料有待补充。
 
  祯华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奎堂:资料有待补充。
 
  奎焕堂:资料有待补充。
 
  时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福田堂:资料有待补充。
 
  乐书堂:资料有待补充。
 
  旌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义门堂:资料有待补充。
 
  同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达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滋裔堂:资料有待补充。
 
  彝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誉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范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挞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宜而堂:资料有待补充。
 
  仁让堂:资料有待补充。
 
  时恩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智乐堂:资料有待补充。
 
  名贤祠:资料有待补充。
 
  思成堂:资料有待补充。
 
  旌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奉先堂:资料有待补充。
 
  恒慕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涣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文楼:资料有待补充。
 
  萃渔堂:资料有待补充。
 
  聚原堂:资料有待补充。
 
  存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重华堂:资料有待补充。
 
  顾予堂:资料有待补充。
 
  心一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圃堂:资料有待补充。
 
  嘉会堂:资料有待补充。
 
  孔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新新堂:资料有待补充。
 
  燕翼堂:资料有待补充。
 
  垂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遗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雨钞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达堂:资料有待补充。
 
  赉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遗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麟风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毓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地心堂:资料有待补充。
 
  存心堂:资料有待补充。
 
  推己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六望堂:资料有待补充。
 
  推已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惟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佑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凤和堂:资料有待补充。
 
  安雅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槐堂:资料有待补充。
 
  有归堂:资料有待补充。
 
  笃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燕贻堂:资料有待补充。
 
  旌羲堂:资料有待补充。
 
  明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绳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叙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节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羲堂:资料有待补充。
 
  如在堂:资料有待补充。
 
  诒榖堂:资料有待补充。
 
  衍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官梅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节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映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良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源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训行堂:资料有待补充。
 
  清江国:资料有待补充。
 
  贻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绍武堂:资料有待补充。
 
  尚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慎达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星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谊堂:资料有待补充。
 
  怡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誉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蔚阁:资料有待补充。
 
  聚星堂:资料有待补充。
上一篇:刘姓家谱
下一篇:杨姓家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