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流芳家谱 > 家谱收藏 > 家谱名称
流芳家谱

陈姓家谱

作者:   时间:2014-12-05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约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46%左右。
 
  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1.陈国:
 
  陈国,妫姓。开国君主为远古舜帝的后代妫满,又称胡公满。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之后,将妫满封为公爵,赐予陈邑,建立了陈国,并将长女太姬嫁给他,并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因此又称陈胡公。
 
  陈国的疆域在郑、宋、齐、楚等大国之间,陈国虽为西周王朝的十二诸侯之一,常参与“五霸”主持的会盟,但却是一个弱国。
 
  春秋时期的周桓王四年(公元前716年),陈国曾与宋、蔡两国联合攻郑国,却反遭到郑国的大举入侵,搞得要请求别国来救。
 
  春秋后期,楚国势力逐渐强大,并进入中原,陈国即长期成为楚国的附庸,勉强维持政权。公元前599年,陈国大夫夏征舒杀陈灵公自立。第二年,楚国以讨伐夏征舒为名,灭了陈国,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后又恢复陈国。楚国立陈灵公之子妫午(陈成公)为陈国君。
 
  周景王十一年(公元前534年),楚国再次灭了陈国,但不久之后楚国内乱,楚平王芈居杀其兄芈围自立,陈公室与蔡侯等因助楚平王有功,楚平王恢复了陈国的诸侯国地位。
 
  到了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陈国终于被楚国所灭,在原陈国之地建立了陈县,后改为楚国的别都。
 
  陈国自妫满于公元前1122年开国,至公元前479年亡国,共传二十四王,历六百四十四年。
 
  陈国王陵因大多淤于今河南省淮阳县城区的最下层,因此尚未发掘,有待于考古探测。陈国开国君主妫满(胡公满)墓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关外柳湖畔。
 
  陈国世系简表:
 
  舜帝
 
  帝舜之子→妫商均:商均公为帝舜践天子位前,携娥皇、女英居妫汭时所生,故商均不随舜姓姚,而以住地为姓妫。商均不贤,舜之帝位不传商均而传禹。舜崩,禹践天子位,并封商均诸侯。
 
  商均之子→萁伯:禹称王后,封妫商均为诸侯,封地即原来的有虞国。故商均之后,也不袭妫为姓,而从封为虞姓。
 
  萁伯之子→强:萁伯死,侯位传强子颉。
 
  强之子→虞颉
 
  虞颉死,侯位传其子虞思
 
  虞颉之子→虞思:虞思公在位时,正值夏乱。相帝之子少康避寒浊追杀,逃入有虞,国君虞思以二女妻之,又给其方圆十里之地,让他学习治理。后又出五百精兵助其复位。虞思生子曰有龙。
 
  虞思之子→有龙:虞思死,侯位传有龙。有龙生子曰青旰。
 
  有龙之子→青旰:有龙死,候位传其子青旰。青旰有子曰叔仪。
 
  青旰之子→叔仪
 
  叔仪之子→康仲
 
  康仲之子→祖妫
 
  祖妫之子→发
 
  发之子→妫方
 
  妫方之子→振
 
  振之子→维:时当夏舛之时。
 
  维之子→寿固:此后的有虞国则时封时续或失。
 
  寿固之子→敖
 
  敖之子→胜
 
  胜之子→元捷
 
  元捷之子→偃
 
  偃之子→姑猛
 
  姑猛之子→公允
 
  公允之子→蔺
 
  蔺之子→慎叔
 
  慎叔之子→野
 
  野之子→无执
 
  无执之子→菑
 
  菑之子→叔正
 
  叔正之子→献子
 
  献子之子→亚寿
 
  亚寿之子→原寿
 
  原寿之子→梦延
 
  梦延之子→虞期思(阏父):虞期思在商末投奔周,从事推翻商纣的活动,武王克纣后,任武王之陶正。
 
  西周时期:
 
  妫 满:舜帝后裔,公元前1122~?年待考,陈胡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东关柳湖
 
  妫 犀:妫满之子,生卒年待考,陈申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皋:妫犀之子,生卒年待考,陈相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突:妫皋之子,生卒年待考,陈孝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圉戎:妫突之子,公元前?~前855年,陈慎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宁:妫圉戎之子 ,公元前854~前852年,陈幽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春秋时期:
 
  妫 孝:妫宁之子,公元前831~前796年,陈厘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灵:妫孝之子,公元前795~前781年,陈武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说:妫灵之子,公元前780~前778年,陈夷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燮:妫说之子,公元前777~前755年,陈平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圉:妫燮之子,公元前754~前745年,陈文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鲍:妫圉之子,公元前744~前707年,陈桓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佗:妫圉之子,公元前706~前700年,陈厉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跃:妫鲍之子,公元前700~前700年,陈利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林:妫鲍之子,公元前699~前693年,陈庄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杵臼:妫林之弟,公元前692~前648年,陈宣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款:妫杵臼之子,公元前647~前632年,陈穆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朔:妫款之子,公元前631~前614年,陈共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平国:妫说之子,公元前613~前599年,陈灵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午:妫平国之子,公元前598~前569年,陈成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弱:妫午之子,公元前568~前534年,陈哀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吴:妫弱之孙,公元前533~前506年,陈惠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柳:妫吴之子,公元前505~前502年,陈怀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越:妫柳之子,公元前501~前479年,陈缗公,楚国灭陈国,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2.先秦、晋朝时期:
 
  陈国灭亡后,陈缗公的长子剑,为避亡国之祸,改名为衍,称陈衍,逃到阳武户牖(在今河南兰考),娶谈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叫陈琏,次子叫陈鸡,都在齐国做官,其后裔有西汉名相陈平;陈缗公的二儿子全温,避祸逃到晋国(今山西),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河南固始)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川陈宴为嗣,陈宴裔孙陈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往寿州固始县,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
 
  在陈氏的早期迁徙中,还有一支是因避难而移居阳城(今河南登封),到了秦朝末年,出了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作为屯长,奉命领着被征发的人去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依照法律,失期者当斩首。陈胜和吴广被迫铤而走险,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率九百名戍卒揭竿起义,天下群起响应,声势迅速壮大。进入陈县(今河南淮阳)时被部下推举为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他派兵四处攻城克池,占领了很多地方。后来秦军反扑,进逼张楚都城陈县,陈胜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时,被车夫庄贾杀死。
 
  陈胜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砀山西南麓。刘邦建立汉朝后,曾拨三十户为陈胜守墓,每年祭祀。陈胜墓历经各代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围松柏苍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题“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频仍,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迁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陈氏。陈氏与林、黄、郑、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进入福建者,此即史籍《闽书》中所记载的:“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3.隋、唐、五代时期: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攻城克池,斩将搴旗,把地方政权冲得七零八落,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三千多人前往讨伐,陈政招架不住,只得据城固守。高宗见不能取胜,加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固始五十八姓军校前去增援。不料陈敏、陈敷不适应瘴疠之乡的恶劣气候,先后染疾病逝。一时军中无主,乱作一团,陈敏之母魏氏(一说是宰相魏征之妹)适在军中,便挺身而出,统率军队,驻扎在福建云霄县。陈政于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逝世于军中,由他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当时陈元光正是二十岁的青年,他博览群书,通晓文韬武略,指挥军事,得心应手。经过九年苦战,终于平息战乱。为了开发闽南这片沃土,他奏请朝廷设立漳州郡,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元光不惮辛劳,亲自经营擘画,选贤任能,开垦荒田,招徕流亡,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设置学校,使南大地上无烽火干戈之扰,百姓安居乐业,被人称为乐土,陈元光后来就长眠在这里。他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历时一个世纪之久,使这块荒凉偏僻之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陈元光的后裔也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饶平、澄海等地,当地人称陈元光为“北庙”始祖,并尊称为开漳圣王,这个称呼是名副其实的。
 
  陈元光的子孙称“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氏最主要的一支。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省有五十三座,南洋诸岛也有二十多座。闽南的几座“开漳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亚于内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
 
  唐朝中期,颍川陈宴后裔陈忠之子陈邕,为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唐玄宗时率家由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陈邕的裔孙陈洪进,福建仙游人,在闽主王廷政手下任统军使,以才勇闻,屡立战功。延政逝世后,陈洪进降南唐,并把延政之子绍镃送去做见面礼。南唐后主李煜大为高兴,封陈洪进为泉南等州观察使。不久,南唐被北宋攻灭,陈洪进自知无力与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见宋太宗,主动献出漳、泉二州,被封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开封)。陈洪进的两个儿子文福、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孙兴旺,后在闽南发展成为望族,以先祖陈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称“太傅派”陈氏,并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16年),一个叫陈迈的人领兵镇守莆田,后来归附大唐王朝,出任开莆县令,此为陈氏入莆田之始。陈迈任县令期间多有惠政,他因爱这里林壑优美,致仕后便卜居于此。他逝世后当地百姓曾立庙祭祀。他的后裔号称“十八陈”,已成为莆田著姓。陈氏族人在今县政府东侧建有祠堂,命名为“崇功祠”,其主体建筑尚存,保留有明、清建筑风格。
 
  五代时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王潮,曾在王绪部下为军正,随军至漳州,后任福建观察使等职,逝世后由其弟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跟随王氏弟兄入闽的有二个军校,第一便是陈氏。据刘球《陈公振行状》云:“陈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乱,有讳檄者,从王审知入闽。”
 
    4.分支:
 
  ⑴长沙:
 
  有的说是陈朝陈宣帝陈顼之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叔明因陈朝灭亡,迁居江州。他的九世孙陈旺又迁到义门地。陈旺的七世孙为陈崇、陈端。唐僖宗时期,陈端与蒋良杰起兵招讨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将军,敕镇潭州(今湖南长沙)。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陈端年老辞官,卜居于长沙务阳乡(即清泰都)的大墉塘。江州义门分支时,陈端的后裔也迁到长沙大塘、金铿梅薮、敛田沧浪、税河力头、花灰浮潭、桑田庙、田师村;继而分迁到大埠田、檀山、青山、萤火桥、菖蒲塘、官桥西北市、本府烟雾巷、碧湘街;再迁水渡河,黄泥冲、洲湖、韶塘;又迁往赤条河、平塘、清塘湾等地。到了陈端的八世孙陈团这一代,生有十一个儿子,分房时,大致徒居长沙、平江、浏阳、湘阴等县,而长沙仍居首位。也有人根据其他长沙的陈氏支谱说,长沙的陈氏并非都来自陈端一脉,有来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的,有来自仁和县(今浙江杭州)的,有来自会稽(今浙江绍兴)的等,但这都源于陈氏的支派,万支归宗,仍然要追溯到陈氏家族史的源头上去。
 
  ⑵邵阳:
 
  其始迁祖于唐庄宗同光二年平蛮,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至新化鹅塘村,再迁至邵阳县横阳山。子孙后代分布于邵阳县临津门、隆回、湘乡、武冈、溆浦等地,元至正时,其后裔陈叔甫又迁邵阳老鸭田。已传五十五代,人口达七十多万人。
 
  ⑶岳阳:
 
  陈岳,宋天圣时,由德安迁岳州剪刀池(今湖南岳阳),传三十三代,十万余人。其派行如下: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续派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光华开复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行成在礼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禄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⑷桑植:   
 
  北宋时期,始祖是陈之佑,从江西吉水县迁至桑植县陈家坪,子孙分布于慈利、大庸、龙山、永顺和贵州,共二十七代,五万余人。
 
  ⑸安仁:
 
  宋景德年间,师祖是陈延宾,由福建迁安仁县青路、军山、凤城、熊峰一带,已传三十七代,达七万余人。于宋德佑二年,陈绍隆由茶陵县墨庄迁安仁县新梅,其后裔分布于右溪、松山、太平、莲湖、龙乐、熊峰一带,共有三万余人。
 
  ⑹宁乡:
 
  陈昌建于后唐庄宗时,由江西吉安迁宁乡黄泥田,子孙分布于石泉西沙河与中池河,以及油坊沟、叶家坪、团山铺、葛藤坝等地。
 
  ⑺石门:
 
  明朝始祖陈祥,于征蛮受封为忠隘世袭百户。
 
  ⑻台湾省:
 
  至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始设台湾省。但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开始大批向台湾省移民了。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人窃居台湾省后,曾招募闽南沿海移民去台湾省垦殖;明末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省北港,曾多次招募漳、泉、兴化沿海居民渡海去台湾省垦荒;明崇祯皇帝元年(公元1628年)统治台湾省的郑芝龙归顺明朝,在福建布政使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沿海几万灾民,每人“给银三两,每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运去台垦殖;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省,所带士兵连同眷属共三万多人都留在台湾省开荒种植,这些士兵多是闽南、闽中人。与此同时,他还到漳、泉、兴化等地招募青壮年到台湾省垦荒。这个时期漳州、泉州、兴化等地赴台者达十五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归顺清朝后,漳、泉、兴化沿海赴台又有几十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中叶,清朝政府放宽海禁,广东移民也大批迁往台湾省。闽粤地狭人众,谋生不易,只好向台湾省发展;或因兵燹或民变而移居台湾省;光绪末年德化陈拱反抗盐税失败遭牵连者。
 
  陈氏族人在横渡台湾省海峡时,或死于海上,或死于瘟疫,或死于械斗者甚多。由于清朝政府禁止移民携眷赴台,陈氏移民只能把妻小留在家乡,待赚到钱后,衣锦还乡,与妻小共享晚年。未婚者赚到钱后,即返乡结婚,再把妻留在家乡,又只身赴台。这些移民们往往事与愿违,事业有成、衣锦荣归者寥寥无几。一些移民在艰难窘迫的独身生活中,逐渐淡忘了故乡,而与当地土著女子结婚生子。台北市宁夏路有一座“德星堂”,是全台陈氏宗祠,大殿内有一副对联:“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说明了台湾省陈氏与大陆陈氏一脉相承的关系。其中的“箕裘”比喻继续祖先事业;“袍笏文孙”,指陈宴裔孙、尚书令陈宠、陈国公陈弼等,他们都是官至极品,袍笏上朝;“南国”,指陈霸先在江南建立的陈朝;“东宫衣钵”,指陈后主陈叔宝的后裔;“虎拜龙庭”,指陈元光为大将军。
 
    5.迁入琉球群岛:
 
  琉球群岛在日本九州岛与中国台湾岛之间,面积约四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二十余万。
 
  琉球群岛于我国明朝初年曾建立中山国,归附于大明王朝,成为一个藩属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便于琉球的朝贡和彼此间的贸易往来,便赐给这个小国许多艘大海船,并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些姓氏即: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韩、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
 
  自明洪武、永乐年间“赐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以为贡谢司,习海事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以来,这三十六姓多为福建河口人,子孙优秀者读书南雍(太学),完业后即为通事,然后升为长史大夫。何乔远也说琉球国“大夫官、长史官、通事官。司贡者也,文臣也,以通中国书及闽三十六姓之后为之。”
 
  在明朝年间,出使中国、暹罗(泰国)、满刺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使者、通事为陈氏的有:陈康、陈泰、陈耀、陈义、陈武、陈赋、陈继荣、陈继成、陈继章、陈继茂、陈贵、陈富、陈华、陈荣、陈浩、陈文鉴、陈爵、陈宜、陈诏、陈营等。他们在琉球国定居多年,并世代担任琉球国的大使、通事、大夫、长史、火长等要职。所以《久米村陈氏家谱》记载:”陈氏之称闽人也,盖永乐年间迁中山国三十六姓唐荣,以备出使之先。
 
  明朝年间,琉球群岛是中国的领土属地,但后来不断被日寇所窥视。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集兵于九州岛,计划先占朝鲜,作为跳板,由辽东入关,再将天皇首都迁到北京,坐镇中原,“以辖万国”。当时同安人(今福建厦门同安)陈申正经商于琉球,闻讯后担心祖国受到侵害,即与琉球长史郑迥商议,委托琉球遣往朝廷进贡请封的使节将情况禀告,不久他回到故乡,再次将所获情况向福建巡抚赵参鲁报告。赵参鲁将情况转告兵部,由兵部移咨朝鲜王,为明朝政府联合朝鲜李氏政权抵抗日本侵略争取了主动权。
 
    6.迁往越南:
 
  越南古称安南,与中国是比邻之国,两国在历史上虽然也兵戎相见过,但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的岁月毕竟更多,经济、文化的交流,为陈氏进入安南提供了契机。
 
  早在后梁时期,就有一个叫陈文戒的人任交趾(即安南)德州刺史,这是陈氏进入安南之始。到了宋朝,福建陈氏有许多人到越南并担任官职,慢慢成为大族。据史籍记载,在安南阮高宗、李惠宗时,达官显宦中陈氏甚多。当然,最使陈氏人引为荣耀的,是当了安南至高无上的国王。据南宋人周密撰写的《齐东野语》记载,当安南国王的人叫陈日照(又名陈照、陈京),是福建长乐人,他本名叫谢升卿,祖籍为浙江会稽郡山阴县谢姓,后南迁至福建长乐县,他是因故改姓名。陈京容貌俊逸潇洒,才华不凡,但性格却落拓不羁。因为杀人犯了王法而改姓名为陈京,逃到安南国,后来成了太尉陈承的义子,后在会试中荣登榜首,获得国王召见。在安南李氏王朝国王李惠宗召见陈京时,国王的女儿昭圣公主透过窗隙看到了他,心生爱慕之情,于是他便成了驸马。过了若干年,陈京之妻昭圣公主成为李朝女皇,称李昭皇。南守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陈京改名为陈日照(亦称陈照),取代安南李氏王朝,建立了大越陈朝。
 
  大越陈朝是南宋的藩属国,传八世十三王,历时一百七十五年,至公元1400年时国位被大臣黎季犁所篡,改为胡朝,国号大虞。公元1407年陈艺宗次子陈顾自立为简定帝,此后大臣陈氏名门望族举要邓容复立陈顾之侄陈季扩为帝,史称重光帝。这个后陈朝仅传二世七年,便于公元1413年被明成祖朱棣所灭。
 
    7.移居东南亚:
 
  从清朝开始,有闽、粤、台等地的陈氏渡海远徙南洋诸国,而且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向海外迁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则是由于家乡地瘠民贫,生活难,生存空间窘迫,而东南亚(即南洋群岛)诸国则相对开放、发达,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于是,许多人便远赴海外进行开拓性的劳动,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
 
  福建永春县岵田《陈氏族谱》说:“嘉靖间,闽之田里失丈”,“公虑及人无生活之所,窃恐坐食山崩,于是过洋谋生”;安南县丰山《陈氏族谱》说:“族之子姓发达后,陋于疆界,土地褊小,庐舍纵横,田园益蹙,食寡生多,故士农工商,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奔走外洋。”早期出洋,主要的运载工具为木船。小小木船,漂泊于海洋上,大风骤至,浪涌如山,稍不注意,便会船翻人亡。因此,早期出洋的陈氏子孙中,有不少人葬身于海难。安南县《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有这样的记载:“时贵公,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往番失船”,“遂掌公,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卒乾隆三年戊午(公元1738年)6月28日午时,在番失船。”“番”,旧称外国的或外族的,这里指南洋诸岛;“失船”即翻船发生不幸的事故。晋江县安海《陈氏族谱》也有类似记载:“陈毓践,生崇祯皇帝癸酉年(公元1633年),清康熙甲戌(公元1694年)因飓回船沉于七洲(今南沙群岛海域)。
 
  出洋的陈氏子孙,历尽艰辛,到达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或经商,或务农,大都要披荆棘,斩蒿莱,进行一番开创性的劳动。福建永春县岵山的陈臣留,于清乾隆丁丑年(公元1753年)游贾(经商)马六甲,后又牵引其亲戚朋友百余人,迁移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德化丁溪《陈氏族谱》记载族人在马来西亚从事经营及农业的事迹时说:“侨居之地,为英属峆株吧辖、文律等处,经披荆斩棘之余,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达二百数十人,拓土已至数百万亩,财产有数十万,且有至百余万者。”
 
  出洋的陈氏族人,绝大多数都是男青年,他们在海外各地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辛勤劳动,积极奉献,和当地人民和睦友好:相处,许多人还娶当地的女子为妻,在当地安家落户,生息繁衍。
 
上一篇:刘姓家谱
下一篇:杨姓家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