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流芳家谱 > 家谱收藏 > 家谱名称
流芳家谱

吴姓家谱

作者:   时间:2014-12-22

南京高淳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清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一座座宗祠书写着各个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吴氏宗祠。
    吴家祠堂位于南京市高淳县淳溪镇迎蒸门左侧,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为砖木结构,皖式风格,分为前、中、后三进,总占地面积为2700平方米。这是陈毅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从皖南东征,开辟茅山根据地抵达江苏境内的第一站。陈毅驻淳期间,激情满怀,提笔疾书,写下了《东征出抵高淳》的壮丽诗篇,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省和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徽州歙县吴氏宗祠
    徽州歙县吴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内的木雕圆润而饱满,宗祠内的砖雕细腻而大气,宗祠内的石雕闻名中外——西湖十景图,百鹿图,特别是53件礼器更是汉民族祭祀文化的瑰宝。吴氏宗祠通过自身的建筑形式和徽派三雕精品的奉献,对徽州的汉族祭祀文化,宗族文化,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及渊远历史做了无声的描述,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具体体现。
    北岸吴氏宗祠坐落于徽州歙县北岸村,始建于明早期。清道光六年的时候,由吴氏族人吴应晟出资二十二万两,集资两万两,共计二十四万两白银重新扩建。时占地约十亩,是目前中华吴姓现存最大的清代宗祠,1998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内的木雕圆润而饱满,宗祠内的砖雕细腻而大气,宗祠内的石雕闻名中外——西湖十景图,百鹿图,特别是53件礼器更是中华祭祀文化的瑰宝。吴氏宗祠通过自身的建筑形式和徽派三雕精品的奉献,对徽州的祭祀文化,宗族文化,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及渊远历史做了无声的描述,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具体体现。 
    吴氏宗祠是仿品官三进两明堂五开间的建筑规制而建造的,三进五间的祠堂在皖南仍属罕见。门庭为五凤楼,八字墙须弥底座石刻与檐下砖雕、博缝板木雕均极华美。中进院栏,由六块黟县青石板和八根石柱组成了一幅石雕的“西湖十景图”,全长约八米左右,不论是吴氏宗祠从选材还是雕刻工艺上看,都堪称徽州石雕的一绝。徽州石雕始于汉代,鼎盛于明清,受雕刻材料本身的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那样复杂。主要是以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书法等为雕刻的题材,而以人物故事和山水为雕刻题材的很少见。吴氏宗祠的这组石雕,就是以杭州的山水“西湖十景”为题材雕刻的。制作者采用平面雕、浮雕为主,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是吴氏巨商吴应晟为了让走不出大山的人们认识世界,特别花重金,聘请黟县石匠余尚相,落脚在杭州,经过半年的临摹,回到徽州后雕刻而成的。故西湖十景全面而真实,生动而俏丽,是新安画派山水技法和民间石雕艺术的完美结合。
    接着是祠堂的中进,也称之为“享堂”。北岸吴氏宗祠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宏大,为徽州之最。再向里走,就是后进了。后进的天井下是一个大大的池塘,正当中挖有一尺二寸深池,池底有泉眼,养有鲤鱼和荷花。池塘的北面围栏,就是著名的“百鹿图”。 “百鹿图”是吴氏宗祠石雕组图的又一绝,也是由七块黟县青石板组成,但是那种颜色较深的黟县青。它的雕工立体感甚强,一百只野外嬉戏的鹿,跃然画面之上。天井之上是“寝堂”,寝堂又有上下两层,下为寝堂,上为阁楼。堂后壁旧时是用隔扇隔出约二米的狭长间,安置梯形龛座上下三大格,用以供奉吴氏祖宗的牌位。
    西边山墙上嵌着一尊砖雕神龛,虽不足见方,却雕工华丽而细腻。它取当地生产的青灰砖为雕刻的原材料,此砖要选择精细的泥土,经人工淘洗,除去杂质和沙粒,做成砖坯经过特殊技艺烧制而成。如青砖中夹有沙粒和杂质,就会影响砖雕的细部雕刻了。砖雕是徽州传统的三雕之一,多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等处,彰显建筑物的典雅、庄重,像吴氏宗祠这样的砖雕神龛,在徽州也是极为罕见的,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
    位于吴氏宗祠第三进天井下,池塘四周内测有清道光年间石雕组图“53件礼器”。道光六年(即1826年),在位于古徽州府治地歙县的北岸村,一个吴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景隆号”茶庄的长子吴应晟主持了北岸吴氏宗祠的重修工程。他冒着欺君犯上的风险,在吴氏宗祠第三进寝殿天井下水池内壁上,镌刻了中国古代皇家祭祀用的五十三件中华传统礼器,供奉给自己的祖宗。一民间古祠堂,雕有皇家祭祀用礼器,这在全国也甚是罕见的。
    2006年11月27日,中国日报新闻图片网《徽州惊现大面积中华礼器石雕》文:“他在建自家宗祠时,冒着欺君犯上的风险,将当时皇家的五十三件国宝礼器,雕刻在自家祠堂的天井水池内的围栏上,供奉给自己的祖宗,这在徽州乃至中国的宗祠中也是没有的。”
    2006年11月27日,新华图片社《歙县一民间古祠堂雕有皇家祭祀礼器》文:“吴氏宗祠建于道光六年,建祠堂的吴氏先人吴应晟是当时清朝礼部太常寺典簿,专管皇家寺庙礼器。将皇家的祭祀礼器雕于自家祠堂内在当时有僭越之嫌。”
    2006年11月27日,人民图片网亦有18幅照片同时刊登。

浙江衢州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 位于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2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坐东朝西偏南。平面呈方形,为四面厅形式,前厅有戏台。前、正二厅面阔三间,通面宽14米,通进深11.5米。悬山顶。明间两缝十架前后双步加后单步。月梁断面呈矩形略向外弧。两端用丁头支承,柱头卷杀,梭形柱,梁柱粗壮。地砖墁地。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1998年重修。

福建莆田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龙华镇貂峰村,建于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四六二年),占地面积十亩,明朝嘉靖的国师吴大田威望,仿皇宫式样建造的,内有金阶丹墀,规模宏大,有宋清年代墓志铭一块。广场门前有古井,正门前上方悬挂“吴氏世居”系明探花郎朱迷祚手书,正厅后堂悬挂“黉宫师表”系明代国师吴大田门第。现已列入莆田市名祠,也有水泥村道直通,交通极为方便。
    吴氏宗祠的前左方是拱笔亭,系明代兴化府太守岳正创建。亭中有一对联曰:“作亭者谁蒙众太守,问津在是南海慈航”,是岳正亲笔行草手书,其气势壮观一气呵成。但毁于一九五八年,是不可多得的文物之一。相传古时其他吴朱两姓经常恶斗,后一风水先生建亭压邪气,亭子是审判台,荷塘里有砚台,池中有块方形地,水池为墨,旁边有一小塔为笔,现通水泥村道出入极为方便。

福建永春吴氏宗祠
    洪内大鹏吴氏祖宇为吴氏开基祖柒赐公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七年巳亥年(公元1419年)建成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坐甲向庚,二进院,砖木结构,宇名“大鹏”。洪内大鹏吴氏位于福建省永春县锦斗镇洪内村金鸡坪山下,与著名AAA旅游区乌髻岩相邻。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洪内大鹏吴氏开基祖柒赐公,字:良锡,世居闽省闽县西集里(现福建省闽侯县清口镇大义村塘尾)生于洪武戊申年(公元1368年)正月十五子时,肄籍于军,官居兴化左卫,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奉旨进入永春屯田,乃卜地永春六七都洪内乡雉芧缚屋,金鸡坪山下居住。洪内吴氏大鹏祖宇由历代子孙的精心保护和修缮,经历着数百年的风雨,当今已经成为县级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
    柒赐公 开基洪内乡至今已六百多年,繁衍子孙二十六世,众多子孙陆续迁往玉斗镇、坑子口镇、大田县、永安、三明、福州、宁德霞浦、泉州、厦门、台湾等地繁衍。其中第五世大鹏吴氏大坂堂开往江西上饶、第八世金峰公长子竖洪派下整支系迁往福建省尤溪县。

江西鄱阳吴氏宗祠
    在鄱阳县谢家滩镇鸡峰桥头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吴氏宗祠”,据载是被司马迁誉为“世家第一”的吴太伯后人所建。鸡峰吴氏宗祠建于明成化年间。鸡峰桥头村,距鄱阳县城70多公里。桥头村吴氏宗祠,不仅是鄱阳吴氏族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鄱阳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
    “中国湖城”鄱阳古称饶州,建县2234年,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古迹众多。鄱阳湖 因鄱阳县而得名,鄱阳县因鄱阳湖而生辉。该县区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饶,生活富裕。
    鸡峰桥头村离县城70多公里,离安徽省东至县和九江市都昌县相隔不远。这是一个典型的鄱北山村,四周森林茂密,黄土丘陵起伏,田野阡陌纵横,满目一片青绿。吴氏宗祠坐南朝北,四周高墙,是一座典型的、封闭式的、江南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大门上“松树园鸡峰”、“吴氏宗祠”、“礼门”、“义路”等石刻,字体雄浑厚实,字迹完整醒目。
    在“中国湖城”鄱阳,吴姓是个大姓,也是个古老的姓。大多数吴姓族人系吴泰伯第22世孙吴王夫差第三个儿子少子鸿的后代,与古徽州的吴姓族人同宗同源。鄱北地区油墩街、谢家滩一带是吴姓族人的集中聚居地,过去几乎村村有吴氏宗祠。由于年代久远,战争与自然的损坏,加之村民无力维修,多数祠堂或已倒塌毁坏,或己拆除另作他用,现存的吴氏宗祠屈指可数,保存完好的更是凤毛麟角。
    鸡峰桥头吴氏宗祠,仍属徽派建筑,粉墙皂瓦保留完整,女儿墙高达丈余,气势恢宏。除正门外墙有两个小窗外,其他方向墙面没有窗户。东西各有一个偏门,现在进出是走西边的侧门,大门紧锁,管理严格。祠堂内木雕、石雕、砖雕都非常精细,油漆鲜亮,遍布各个墙面、廊柱和栋梁之上,保存完好。人物形象生动活泼、眼目传神,花草景物,搭配合理,栩栩如生。似乎毎一块雕刻都在讲述着一个祖先的故事,使我们在凝望之时,肃然起敬,默默沉思。尤其是大厅和戏台中央上方旋涡状造型的斗拱,设计新颖,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让人称奇!为此,“鸡峰桥头吴氏宗祠建筑技艺”被列为“鄱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据载桥头村吴氏宗祠是被司马迁誉为“世家第一”的吴太伯后人所建。该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据当地人介绍,鸡峰桥头村的吴氏宗祠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虽历经沧桑,但经过多次维修,现保存依然完好。其规模与气势不减当年,是赣东北一带规模较大、也较有名气的“吴氏宗祠”。由于没有宣传报道,藏在深闺人未识,静静伫立在鸡峰桥头,不被外界所知。后重修(距今有220余年),占地约1200平方米,气势宏伟,分为上、中、下三进大厅。下厅为族人举办活动击鼓奏乐的场所;中厅是祀堂,为宗族举行祭祀仪式或重大活动的正厅。再往前为上厅,是与中厅相连的台式三间二层楼房,楼上一般放置本族各家祖宗牌位,供族人瞻仰祭拜。目前祠堂内还供奉着吴太伯先祖灵位。
    祠堂南端是戏台,雕龙画栋,建筑精美。每年上谱、修谱或宗亲集会时,都要请当地剧团来此演出老少爱看的赣剧。戏台两侧上面是长长的厢房,这是看戏用的“包厢”。祠堂北端供桌上摆放着祖宗牌位,是宗亲们祭祀祖先的地方。大厅上方挂有刻写“吴氏宗祠”、“齐家治国”、“椿庭指使”三块大木匾,字迹苍劲,气势庄严。祠堂中央是个大天井,釆光充足,四周明亮。厅堂两侧,上次聚会时使用过的条幅和标语,依稀可见。
    “鸡峰桥头吴氏宗祠建筑技艺”被列为“鄱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桥头村吴氏宗祠,不仅是鄱阳吴氏族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鄱阳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

山东临沂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吴家月庄村,是始祖鸿胪公遵明洪武迁发之令,自城阳官地村迁来占籍定居。万历年间(1573年)先祖为祭奠祖宗之亡灵,集全族之所能出,购置木料,烧制砖瓦,历数年之艰辛,建成吴氏祠堂。四方吴氏子孙,前来祭祀朝拜者。
    始祖鸿胪公遵明洪武迁发之令,自城阳官地村迁来占籍定居。荒芜之地,白手起家。历尽艰辛,创寨立村。乘寒暑之暇,纺线织布,夜以继日,制造织机纺俱,销售四方,尤以绕线籆子为最,村名遂为籆庄。
  先祖数辈,耕读为业。诗书训后,勤俭治家。至六世后,家业始宏。子嗣渐多。万历年间(1573年)先祖为祭奠祖宗之亡灵,集全族之所能出,购置木料,烧制砖瓦,历数年之艰辛,建成吴氏祠堂。造门楼一座,大门两旁书对联一副,上联“三让宗风怀旧谱”,下联“秋霜水露恸时思”。立正殿三间,内设神台,奉列祖之灵位。上悬一匾,题“延陵世胄”。建厢房三间为客厅,东西耳房各一间,为伺庙人寓室,院内立石碑两幢,一为谱碑,一为庙志。植松柏银杏各二株。而后凡逢年过节,四方吴氏子孙,前来祭祀朝拜者,络绎不绝。缅怀先祖创业之艰难,训育后代立身之根本,致使吴氏后裔,世代忠烈,祖辈贤良。德誉乡里,功载史册。
  “七七事变”,日寇侵华。我文明古国,遍地狼烟,尸横旷野,血污沭河。吴氏宗祠因为八路军储藏军粮,日军竟放火焚烧。厢房三间,一片火海,立成废墟,古柏银杏,已粗可合抱,大火之后,变为焦炭。主殿辛赖砖石结构,不易引燃,更兼吴氏子孙拼命扑救,方保残存。为报效国家,振兴中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吴氏子孙有众多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先后有四十多人,命殒国难,为民族解放和共和国的创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战争年代,党和政府为发展教育,曾暂借祠堂办学堂。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籰庄吴作才(厅级干部)、吴作礼(地级干部),都曾在这里读书学习。1958年政府在村前建完小一出,学堂迁新址。
  之后由于祠堂闲置,年久失修,频临倒塌。六十年代,后墙坍倒,时因资金和“十年动乱”等原因,只由籰庄后人作了一次抢救性修补。
  二零零二年,祠堂已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为挽救这一历史文物。有沭东吴氏十八世孙吴绍序,顺族众之意愿,联络籰庄吴洪迎、吴清伦,寨西吴绍龙,沟北吴福豪,朱果吴绍吉等。向全族发出倡议,凡吴氏子孙,自愿捐款,修复祖庙。倡议始出,应者云集,各地纷纷来电来函,热烈拥护,坚决支持。如沟北吴峰,驻德州任师级军官,接讯后马上来电,表示支持,一次捐款三千元。籰庄吴作才,厅级老干部接讯后立刻捐款贰仟元,更有二十多名七十至八十岁的老人,听讯后手持拐杖,亲临办公处,每人捐款五十元。苏鲁两省五县(临沭、郯城、苍山、东海、赣于)四十多个村庄,总共捐款八万余元。修复工程自二零零二年三月十四日始,修墙垣六十米,整修正殿三间,重建厢房三间,门楼一幢,植银杏松柏四株,修台阶花圃二宗,立碑志十七幢。至二零零二年五月十八日竣工,历时六十五天,耗资七万五千元。
  为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二零零五年五月,吴氏宗祠被临沭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零零六年春,由始祖第十八代外孙、清同治皇帝老师翁同禾后人翁怀刚博士出巨资,吴氏族人捐款,为始祖雕汉白玉座像一尊。始祖雕像庄重威严,体现了“谦让、开拓、进取”的吴氏精神。为吴氏族人在历朝历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突出贡献,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树丰碑一座,以慰祭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孤魂忠魄。并于四月二日,由新任吴氏族谱管理委员会主任20世孙吴书魁,主持召开了隆重的始祖金身登位仪式、文物保护单位揭牌仪式、吴氏英烈塔落成庆典大会。

福建南庄吴氏宗祠
    周宁县吴氏开基始祖仁部公,生于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八月十五日子时,谱载曾任北宋统兵大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时年31岁,从浙江庆元县携眷徏迁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白岩嶺兜(即今周宁县浦源镇龙住院)拓居七年,太平兴国八年(983)正月十五日,遇僧人慈济、慈惠募化其地建道场,宋雍熙元年(984)正月十八日,仁部公将田地2顷81亩9分及山场概舍僧人,设斋告盟,兰桂结拜,携眷搬迁,先至端源,再迁儒源(今吴山底)。宋端拱二年(989)初春,因寻牛至南源(今南庄),见南山下雾气腾腾,至此发现,六头水牛安祥地躺此夜宿,山脚有一口天然古井,遂于当年十月初八日携眷从儒源迁南源奠基建宅,繁衍生息。宋咸平七年(998)再辟吴厝,由长孙一郎分迁拓居,从太平兴国元年至今,已达1033年,繁衍裔孙下传36世,分别播迁南庄、吴厝、咸格、岭头东山、七步、龙住院、茶坪、那坑、前坪、登科地、东垅、漈南岭、瑞龙观、狮城村,以及福安市的乌石、赛歧江兜围土盾 、建欧、建阳、南平、福州等县市,约有4000余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商品经济发展更向全国拓展。
  此外,此次经发动而未参加本统谱编纂的还有延陵郡的福山、西洋中(两村已参加福安市吴氏统谱编纂),下西坑、大山、吴厝坑、吴厝坪和渤海郡的茶园、芹洋村、杮洋等村。据2007年,周宁县人口统计资料,全县吴姓人口总计6123人。

广东丰阳吴氏宗祠
    连州是广东乃至整个岭南开化最早的地方,也是古镇、古村落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地方之一。位于丰阳镇的丰阳古村始建于南唐末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丰阳全村姓吴,祖始吴敬元是南唐末年的征南元帅。丰阳古村现在还遗存着丰富的宋代人文景观和完好的明、清建筑。
  吴氏宗祠是众祠,我们自己人称‘大祠堂’。”  远远就见宗祠门顶上挂着一块大匾额,上书“吴氏宗祠”几个金漆大字。大门两旁挂着一副木刻的对联,上联是:敬祖崇宗传万代,下联是:元兴枝盛接千秋。细细读来,发现这竟是一副嵌字联,联首嵌着丰阳吴氏的始祖吴“敬元”的名字。再往上看,发现大门上靠近屋顶的地方画有几幅壁画,内容有文王访贤、燕山教子等。
  也许仅仅是出于一种偶然,但这些粉落漆尽的壁画和嵌有“元敬”二字的对联却让笔者不禁浮想联翩。吴敬元是不是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期望着有朝一日“文王”到访,邀他再战江湖?面对风雨飘摇、山河不再的南唐,无可奈何的他又似乎惟有寄望后代子孙,希望他们一个个像燕山五子那般“名俱扬”,光耀其吴氏门楣?这是一朝遗臣多么深沉又无奈的心愿,正所谓“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祠堂面阔十多米,井深为一进两厅。两厅之间有一个大天井。天井两旁有迥廊相联。大门前两根粗大的木柱支撑起向外飞出近两米的飞檐。木柱的石础是两只石头小象。大门两旁摆放着两座巨大的镇门石狮鼓。最让人们新奇的是:敲击镇门石狮子的任何部位,都能根据声音来辨别狮子的雌雄。可见这对石狮子的制造者是多么的匠心独具。大门的门顶上挂着一块“吴氏宗祠”的大匾额。大门两旁还挂着一副木刻的对联。上联是:敬祖崇宗传万代,下联是:元兴枝盛接千秋。这是一副坎字联。对联之首坎着丰阳吴氏的始祖吴“敬元”的名字。
  后厅的神坛上层层叠叠地摆放着吴氏历代祖先牌位。整座祠堂既体现了丰阳的历史文化,也是祭祖祀宗、缅怀先人的地方,还是族人聚会处理族里事务的场所。 步出宗祠,在前面空地一棵千年古榕下回望,发现不知不觉间已经将整个古村走完,千年的光阴不过凝结成两个小时就已走完的一段路程。石路兀自无声,行走于上的人却仿佛听到时光隧道空谷般的回响,依旧能感觉到它的主人当时尊贵无比的力量与荣光。而今日的丰阳,也渐渐走出最初隐姓埋名的无奈,作为南唐元帅吴敬元隐居地,它正焕发着历史的传奇色彩。
  丰溪古庙始建于北宋末年,为二进四合院式布局,是典型的宋代建筑,古庙前的千年古榕和古戏台更是古韵盎然。两条鹅卵石铺砌的古街长1公里有余,两旁店铺林立,见证了明清时期丰阳古村的繁荣。吴氏宗祠、学忠公祠、胜求公祠体现了中国古代氏族族居社会的格局。四座门楼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座门楼门前都用鹅卵石铺成了各种耐人寻味的古代建筑符号。
  一间古庙、二条古街、三间祠堂、四座门楼,包容丰阳古村的全部内涵,体现了丰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村特色:丰阳古村始建于南唐末年,全村姓吴,祖始吴敬元是南唐末年的征南元帅。这是广东乃至岭南最早开化之处,现在村里还保存有完好的明、清建筑,该村落2008年被评为广东首批古村落。一间古庙、二条古街、三间祠堂、四座门楼,包容了丰阳古村的全部内涵。
  古村内的丰溪古庙为二进四合院式布局,是典型的宋代建筑,庙前的千年古榕和古戏台至今依旧古韵盎然。一条长达1公里的鹅卵石古街,两旁林立着古色古香的店铺,这是当时市民经济的见证者。村里的吴氏宗祠、学忠公祠、胜求公祠体现了中国古代氏族族居社会的格局。古村的四座门楼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南门楼是全村大门,重檐飞翘,圆拱形的大门,其建筑风格让人不禁联想到时下流行的网络语——— 囧。
本族名人
  吴敬元:生于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曾为进士,其敬元之名御赐,官拜唐都宪巡抚总兵。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步步进逼之下,派遣吴敬元向南进发,企想开拓一块净土为根据地,以为退路。然而不到一年光景,南唐小王朝即被宋军灭亡了。失去了国家的征南统帅只好望天长叹,弃甲隐居于广东与湖南交界的一个地方名凤阳,后改称丰阳.
  吴世范: 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隐居于此的南唐征南元戎的孙子吴世范却高中了北宋朝廷的进士,官至太子中丞,河南御史,朝散大夫。明清时期这里又变成了通往湘南、桂东的繁华商道……
祭祀活动
  5月30日系农历四月十四,为连州丰阳镇丰阳古村吴氏祖诞日。当日的丰阳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如此大规模的祖诞,是为纪念丰阳村始祖吴敬元。吴氏祖诞日已成当地最大的节庆活动。是日十时许,随着丰溪古庙的土花炮燃响,祖诞活动开始:先是鞭炮开路,两小孩举一“继承历史文化,发扬和谐新风”牌匾领前,中间是醒狮舞动,游龙疾走,数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穿村走街,进巷入庙,最后来到河边,鸣8响土花炮,礼毕。下午和晚上才是祖诞活动的重头戏:唱祁剧。祁剧将从中午唱至深夜,为村中老人最中意的节目。

福建东塘吴氏宗祠
    坐落在连江镇东塘村大井路1号的吴氏宗祠,为明朝建筑风格,坐西南朝东北,四扇三间两边夹弄围墙,为木结构,三进,天井游廊。据记载,吴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间,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
  走进宗祠,你就会被这里精美的建筑构件吸引,门楼中开大门,两边是两扇边门,门上有枋条花饰。大门上方用小段方木叠垒成斗拱,出檐深远,十分华丽。中间挂有“吴氏宗祠”横匾,门两边是楹联:“让国高风裔,从王大义宗。”门前两柱的楹联是:“南京家声远,上元世泽长”。
  走进二进的大厅,厅的上方挂着“昭穆堂”牌匾,粗壮的柱子被油漆漆得红光发亮,上面挂着黑底金字对联,琳琅满目,十分耀眼。其中大厅中央录写有吴适诗句的柱联:“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日亦虚心。”热情赞颂了毛竹的高尚风格。还有“天地无穷宗祖德,江河不尽子孙孝”、“抚躬衔道义,接武在文章”、“隐轸江山藻,氛氲鼎鼐铭”等,意寓深远,读之让人回味。大厅左右两壁书有硕大的“忠、孝、节、义”,苍劲有力。
  三进为供神堂,中间有供祖宗牌位的神龛。前柱联是:“军府磨盾志士佐先驱,广州起义功勋复中华。”两边为厢房,左厢房的门联是“高人自与山有素,老可能为竹写真”,横批为“说礼”;右厢房的门联是“墨花点笔晓云湿,芝草入帘春雨香”,横批为“敦诗”。据说此为仿吴适晚年笔迹写的。
  令吴氏宗亲自豪的是,吴氏宗祠是黄花岗起义生还义士吴适青年时期参加同盟会、组织“光复会”、开展革命活动的旧址,2001年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连江光复会于1896年成立。1911年3月29日,以吴适为首的光复会成员,参加了广州起义。英勇牺牲的有卓秋元、魏金龙、林西惠、胡应升等九人,他们的英名被刻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碑上。此战役有“粤之花县、闽之连江”称誉。吴适在广州起义中,不幸被捕,在狱中,他拒绝诱降,保持了革命者的高尚气节,后被判绞刑,等待判决。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吴适释放出狱。1913年“二次革命”吴适率旧部反袁护国,带领部队攻下连江、宁德、政和等,名声大振。
  之后吴适到广东,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内政部佥事,还组织民军参加护法战争,任连罗古屏大游击司令。后任广州总统府秘书。北伐中,吴适任北伐军大本营十一路军司令,冒险登上永丰舰,向孙中山汇报军情。后历任福建警备司令、后防司令、福建救济院院长等职。孙中山逝世后,吴适隐居福州,靠卖画为生。抗日战争时期,福州两度沦陷,他严辞拒绝参加日伪维持会,趁夜潜往永泰,保持了民族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适任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福建省第一届政协委员、福建国画会名誉会长。吴适擅长国画,所作人物、花鸟、山水别具一格。其水墨兰竹刚劲有力,用笔有独到处;其诗作意境飘逸,诗画结合,艺术色彩更浓,其书法圆劲有力。1958年吴适逝世。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杨成武将军于1991年12月的题词“黄花岗生还义士吴适纪念馆”,弥足珍贵。如今,吴氏宗祠已经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的好去处,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本族名人
  吴适(1877至1958)字任之,号南园,连江东湖东塘人。年轻时富有民主思想,眼看满清王朝腐败专制,遂毅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连江组织光复会,率众参加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时,连江有黄忠炳、王灿登、陈发炎、陈清畴、胡应升、魏金龙、林西惠、卓秋元、罗乃琳九英烈碧血黄花,壮烈牺牲,世有“闽之连江,粤之花县”之称。吴适突出重围,身陷囹圄,不受敌人威胁利诱,视死如归,坚持革命气节。不久光复,始获释放。
  孙中山组织讨袁护法,他奉命在福建组织民军策应,不受李厚基招抚,坚持革命,追求理。北伐军兴,孙中山委他为北伐军大本营十一路军总司令,他随孙中山蒙难广州,出白鹅潭,上永丰舰。他先后担任过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东路讨贼军第一警备司令等要职,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他一生不愿与贪官污吏合流1925年孙中山逝世,他亦离开政治舞台,退居福州乌石山,卖画为生,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抗战期间,福州二次沦陷,乌石山住房被毁,生活困难,搬到道山路暂住,友人想拉他加入维持会。他闻讯,连夜出逃到永泰。王霭庐先生曾题赠他一首七言绝句:“乌石山原干净地,黄花岗是过来人,英雄结果谁如此,一念能生万物春。”极简洁地赞扬他高风亮节。
  吴适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福建省-人物传》中立传的近代人物之一。他精文艺,长绘画,字学何了贞体,堪称三绝。尤长写兰、竹,风枝露叶,生动相致。所题寄寓宏深,不同凡响,很引人欣赏。东塘的吴氏宗祠现2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龙潭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956年腊月26夕夜遭火焚,遂成废墟。2000年——2003年修复。
  宗祠占地17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耗费40佘万元,气势恢弘,装修精美,器物设施一应俱全。
  宗祠砖木结构,呈长方形。宗祠大门为仿牌楼式青砖建筑。其上飞檐翘角,睢龙镂风。坊上布满彩色泥塑和壁画,泥塑动物多为龙、风、麒、鳌之类的吉祥物。泥塑的人物故事有“秦叔宝救主”、 “李三娘行孝”、“文成公主”等、故事造型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在泥塑的空隙处,布以彩侩壁画。前厅中部为戏台,歇山式顶脊,中置宝顶,两湍饰泥塑,屋脊饰吻兽。
  台上藻井采用多层“s”形卷棚装饰,其型如同一株巨大的彩色蘑菇.戏台左右及下端的檐板,雕刻有多组人物故事,木雕栩栩如生,用朱漆衬底,人物贴金。故事多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岳母刺字”等内客。中厅后置一阁廊,阁廊地面略高亍中厅,两侧置木栏,阁廊是专供演唱“低台戏”的地方。阁廊两侧为小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后厅(即寐堂)安置有多层供奉神主祖先的台龛。宗祠四周绕以高墙,墙面点缀泥塑、壁画、书法等。
本族名人
  吴宣
  兢七世孙吴宣五代时由西蜀徙临川,宣之后少诚、少诚之子琛,北宋时徙吉安府太和县千秋乡果木塘,三百余年而后至我魁公,元至正时魁公由太和迁溆浦,为溆始祖,居龙潭白竹坡即今岩板乡是也。

上一篇:赵姓家谱
下一篇:孙姓家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