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流芳家谱 > 家谱收藏 > 家谱名称
流芳家谱

杨姓家谱

作者:   时间:2014-12-05

1.门楣题辞:
 
  清白传家、四知家风、关西世第:均出自杨震的故事。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杨震是东汉著名学者,明经博学,从游者数千人,诸儒称关西夫子。他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名扬古今。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后,转涿州太守,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自觉抵制贿赂,堪称廉政模范。
 
  四杰传芳:为杨、王、骆、卢、四姓的共同门楣题辞。典故出自初唐四杰陕西华阴著名诗人杨炯、山西河津文学家王勃、浙江议乌文学家骆宾王、河北涿州诗人卢照邻这四位初唐名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其中,杨炯的《从军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长于律诗,骆宾王的《帝京篇》、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长于歌行。“四杰传芳”盛赞初唐的这四位杰出人物,美名传扬,留芳于世。
 
2.四言通用联:
 
  三公世泽;四知家声: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位列三公,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贿之廉名。
 
  四知堪懔;三喜足荣: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扬敬之,擢为太常少卿之日,吐子同时登科,时号“杨家三喜”。
 
  四知足畏;三喜同时: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杨敬之。
 
  才称敏捷;世济经纶:上联典出汉末文学家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世代显贵,好学能文,才思敏捷。建安年间举孝廉,任丞相曹操主薄,曹植把他当成自己的羽翼,交往很密。后来,曹植在曹操那里失宠,而杨修有计谋,又是袁术的外甥,曹操为免除后患,借故把他杀了。下联典出明朝大臣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人,曾在湖广各地塾师多年。建文初年被荐入翰林,充编纂官,修《太宗实录》。成祖时,入内阁典机务,成祖北巡,常让他留下辅佐太子。仁宗时,官礼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宣宗即位后,任《仁宗实录》总载。历四朝内阁。长期辅政,与杨溥、杨荣并称“三杨”。著有《东里全集》。
 
  四家称秀;三喜同时:上联典出南宋诗人杨万里,字廷秀,因光宗曾为他书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水人。绍兴年间进士,历官零陵丞、奉新知县、国子监博士等,主张抗金。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而自成一家,当时被称为杨诚斋体;对理学也有关注。著有《诚斋易传》、《诚斋集》。下联典出唐朝弘农人杨敬之,字茂孝,元和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祭酒兼太常少卿。任职这天,他两个儿子杨戎、杨戴同时登科。当时称“杨家三喜”。
 
  关西世泽;江东家声:全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人称“关西夫子”。
 
  家传清白;世济经纶: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杨士奇。
 
  摘星见志;立雪表恭:上联典出北宋文学家杨亿,字大年,建州蒲城人,淳化年间进士,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参加《册府元龟》、《宋太宗实录》的纂修,官至工部侍郎。曾与刘筠、钱惟演等诗歌唱和,编为《西昆酬唱集》,当时号称“西昆体”;又以骈文著名。他幼时几岁了还不能说话,一天家人抱他登楼,不小心碰了头,他忽然吟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人们大为惊奇。下联典出北宋学者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人,熙宁年间进士,历官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先后跟从程颢、程颐学习,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南剑三先生。著作有《二程粹言》、《龟山集》。一次,他和游酢去洛阳见程颐,程颐正瞑目而坐,二人站着不离开。程颐睁开眼时,门外的雪已一尺多深了。后来,便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典故。
 
  系承尚父;望出弘农:全联典指周宣王少子名尚父,封于杨邑(今湖北襄阳),号杨侯。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为弘农华阳人。
 
  鱣堂集庆;雀馆呈祥: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讲堂前,有冠雀衔三鱣鱼至。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宝,尝救一黄雀,传为西王母使者。
 
3.五言通用联:
 
  神童列四杰;进士第一名:上联典出唐朝诗人杨炯,“唐初四杰”之一。下联典出明朝文学家杨慎,正德间试进士第一。
 
  四知传家永;三公世泽长:全联典出东汉大臣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少年时好学,博览群经,教书二十年,弟子千余人,当时被称为“关西夫子”。曾有冠雀衔三鱣鱼飞集讲堂前,生徒认为是吉兆,先生要至三公之位。后历官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果然达三公。一次,他路过昌邑,经他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里怀金十来送给他,他不接受。王密说:“暮夜,无人知道。”他斥责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叫作无人知道!”王密羞惭而退。他做高官后,全家人生活都很俭朴,有人劝他置、产业,他说:“让后代被人称清白吏的子孙,把这留给他们,不也很厚吗?”后来,杨氏多以“四知堂”、“三鱣堂”、“关西堂”等作堂号。
 
  佳气生朝夕;清言见古今:采用清朝书法家杨宾撰书联。杨宾,浙江山阴人。著有《大标偶笔》等。
 
4.六言通用联:
 
  痴姨不贪荣利;贵妃可壮门楣:上联典出北魏文明太后宠爱的太监苻承祖的姨母杨氏,家庭贫穷,苻承祖送给她衣服、奴仆,他都不收。曾对姐姐说:“姐虽有一时的荣耀,不如妹有无忧无虑的快乐。”苻家笑她为“痴姨”。后来,苻承祖因罪被杀,株连到亲戚,只有杨氏因贫穷得免祸。下联典出唐朝蒲州永乐人杨太真,小名玉环,通晓音律。初为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唐天宝初年入宫,得玄宗宠爱,被封为贵妃。姊妹都显贵,堂兄杨国忠也操纵朝政。当时民谣说:“生男勿喜女勿悲,生女也壮门楣。”白居易《长恨歌》也有句:“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5.七言通用联:
 
  文体擅西昆之美;图书生东壁之光:全联典出宋朝时期的杨亿,与钱惟演、刘筠等多有唱和,成《西昆酬唱集》,号“西昆体”。又与王钦若领修《册府元龟》一千卷。
 
  凤律更新占四始;雀环依旧卜三分: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下联典指其父杨宝。
 
  三相贤名齐凤阙;千金诗价重钟山:此联为周师廉题浙江省诸暨金堂村杨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明朝杨士奇、杨荣、杨溥三宰相。杨荣,字勉仁,福建省建安人,建文年间进士,初任编修。永乐年间入文渊阁,以多谋善断受成祖器重,多次随行北巡,升至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历四朝内阁,长期辅政。著有《北征记》、《杨文敏集》。杨溥,字弘济,湖广石首人,建文年间进士,任编修。永乐年间侍皇太子,官洗马,后因故下狱;仁宗时获释,任翰林院学士;宣宗时入内阁,官礼部尚书;英宗初年,进武英殿大学士(宰相)。“凤阙”,汉朝宫阙名,后用为皇宫的通称。下联典出明初诸暨人杨廉夫,能诗,太祖朱元璋曾称赞他的《钟山》诗“值千金,姑且赏赐五百。”
 
  祠开苕左新门第;村纪关西旧世家:此联为浙江省湖州杨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宗祠的地理位置,在苕溪东岸湖州城内;下联典出本支杨氏源于东汉杨震家族。
 
  四知清操惭贪吏;千古文坛重草玄: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事。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杨雄事。
 
  木兰花馥三春瑞;易俗移风万户新:佚名撰杨氏析字联。
 
  载福勋名垂宇宙;云中旭日吊英贤:采用清朝抗日名将杨载云庙联。
 
  忌我何尝非赏识;欺人毕竟不英雄:采用清朝名将杨芳自题联。
 
  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采用明朝时期的杨继盛自题联。
 
  鲁冠千军称无敌;声威万代佩长城:采用杨家祠堂联。
 
6.言以上通用联:
 
  河洛传真,程门立雪;章坛华胄,清白传家: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杨时,有“程门立雪”传说。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
 
  祖德恢弘,属守鱣堂旧则;孙枝繁衍,别开鸠水名门: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杨家渡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下联典指本支杨氏居于芜湖,“鸠水”,在芜湖东。
 
  业炳关西,继世簪缨留旧泽;学源河北,传家诗礼焕新声:全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事。
 
  系出弘农,俎豆馨香绵百世;家传清白,箕裘继述振千秋:全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事。
 
  眼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素食琴书:采用清朝书法家杨沂孙自题联。杨沂孙,字舆,清道光举人。善篆书。
 
  关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风范;北宋杨家将,文武衣冠祖庙光: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的故事。下联典指家喻户晓的宋朝杨家将。
 
  溯昌邑辞金作宦,廉明名臣自昔关西重;忆程门立雪帅事,诚敬理学于今海内宗: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时期杨震的故事。下联典指宋朝杨时的故事。杨时去见老师程颐,适逢老师小憩,杨时就站在门外一直等着,这时天下着大雪,当老师察觉,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杨时尊师重道的精神是感人的。
 
  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广东省兴宁县大坪镇布路村杨氏宗祠善庆围堂联。兴宁杨氏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总是以“客人”的身份入主异地,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除顽强斗争的一面外,还有仁爱处世、以礼待人的另一面。客家人的处世哲学,尊崇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以“仁”为本,以“礼”待人。在客家族群中,具有敬老爱幼、知上知下的良好风尚。我们进入客家村寨调查,主人们总是热情地招呼喝茶,捧出他们认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体现在此联的主张,劝人“以和为贵”,处世更为直截了当。
 
7.典故、趣事:
 
  歧路亡羊:源于《列子·说符》。相传,有一次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一位学者)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他派全家会去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去找,杨子对此大为不解,感叹着问,失掉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说,因为歧路太多了。可是他们找了一整天回来,杨子问找到没有,他们都叹息说没找到。杨子又感到不解,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回答说:“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说,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杨子听后感触颇深,家里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杨子:“羊是不值钱的畜牲,何况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为什么要这样心事重重的?”杨子听后并没有回答。可是这些话被站在一旁的杨子的学生听到了,他感慨地说:“道路因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经常替别人打主意而往往为此丧失了性命,杨子的不快乐难道还不明白吗?”后来,人们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复杂多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会犯错误。
 
  一衣带水:源于《南史·陈后主纪》。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两国互不侵犯。北周的相国杨坚把持着重兵,于公元581年废掉了年仅八岁的周静帝,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陈国的陈后主荒淫无度,国势衰弱。杨坚称帝后,为了独霸中国,早就有灭陈之意,只是苦于势力还不够强大,所以做了一系列的让步。但是陈后主却得寸进尺,企图吞并隋朝。隋朝的谋士认为陈后主即将作乱,会给百姓带来灾难。隋文帝叹息道:”我身为百姓的父母,江南的百姓受到陈后主的压迫,我哪里能因为隔了一条衣带那么宽的长江而不去拯救他们呢?”公元588年,杨坚派了五十万大军,由儿子杨广做统帅攻打陈国,陈国溃不成军,最后投降了隋朝。从此,东晋以来将近三百年的南北对立局面结束,国家重新得到了统一。后来,人们用“一衣带水”比喻两地之间虽有江河海洋的阻隔,但由于都有友好往来的共同要求,所以再宽的江河只不过像一条衣带罢了。这个成语现在多用于褒义。
 
  一丘之貉:源于《汉书·杨恽传》。杨恽是西汉宣帝时期丞相杨敞的儿子,后因告发霍光的子孙谋反有功,升为中郎将,被封为平通侯。杨恽为官清廉,虽然自己很有才干,但是并不恃才傲物,还喜欢拿出自己的财物帮助别人,对别人的缺点和过失也会毫不留情地去批评,为此得罪了不少人。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的单于被人刺杀后,便慨叹道:“遇到不好的君王,大臣给他拟订了治国的良策他不采纳,结果自己却丧了命。就像秦二世的时候,任用小人,残害忠良,最终处取灭亡。如果秦二世能够亲近贤良忠臣,他的帝位也许还能保持到现在。总而言之,古代和当今的帝王都如同'一丘之貉'。”后来太仆戴长乐谓杨恽谋反,其中有一条罪状就是上面所说的话,谓其借此表示对当朝皇帝的不满。汉宣帝看后非常生气,立刻判决他大逆不道,施以腰斩之刑。后来,人们用“一丘之貉”比喻两者的品质和行为都是一样的恶劣,属于同一类型,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杨朱的“为我”思想:这些“逸民”、“隐者”之流,是道家的前驱。他们还只是各自随时地发泄一些牢骚,发表一些对新社会不满的言论。他们的思想还没形成为一贯的学说。他们的行动也基本上是个人的,还没有成为一个学派。首先为他们创立一种学说、一个学派的人是杨朱。杨朱本人的历史,我们知道很少。他的名字,见于先秦各书里,也有不同。《庄子》里所说的阳子居,《吕氏春秋》所说的阳生,都是他一人。照传统的说法,他是春秋末老聃的学生,也有说他是战国时人。传统的说法是靠不住的。从战国初期思想斗争的情况看,道家思想的出现总在墨翟以后。在《墨子》中看起来,墨翟所批判的仅只是儒家。可见当时还只有儒墨二家展开斗争。道家的出现,应在以后。《淮南子》说:“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全生葆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这里所说的次序,就是历史的次序。在孟轲的时候,杨朱已有很大的影响。孟轲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他要“辟杨墨”。从当时阶级斗争的观点看,他辟墨是奴隶主阶级与小生产者阶级矛盾的表现,而“辟杨”则只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辟杨”是因为孟轲看来,杨朱所代表那一派,同隐者、逸民一样,只注意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消极反抗。杨朱的中心思想,照孟轲所说的,是“为我”。他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韩非也说:“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吕氏春秋》说:“阳生贵己。”阳生就是杨朱,贵己就是为我。大概杨朱一派有“不拔一毛”、“不利天下”的口号。这个口号可能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只要杨朱肯拔他身上一根毛,他就可以享受世界上最大的利益,这样,他还是不干。另一个是,只要杨朱肯拔他身上一根毛,全世界就可以都受到利益,这样,杨朱还是不干。前者是韩非所说的解释,是“轻物重生”的一个极端的例;后者是孟轲所说的解释,是“为我”的一个极端的例。两个解释可能都是正确的,各说明杨朱的思想的一个方面。孟轲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在《庄子》书中,也是杨、墨并称。《骈拇》篇说杨墨是“骈于辩者”。《胠箧》篇要“钳杨、墨之口”。可见杨朱和他这一派的人长于辩论,而且辩论的“言”是很多的。他们有很多的辩论,支持他们的“为我”的一贯的理论。在《吕氏春秋》的《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审为》这几篇中,保存有些辩论,其内容就是像这些题目所表示的。我们可以相信,这些辩论是杨朱一派的学说。因为韩非称“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的人为“轻物重生之士”。《淮南子》也说:杨朱“全生葆真”。《吕氏春秋》这几篇,正是讲这些道理。我们可以用这几篇作讲杨朱这一派学说的资料。当然其中有许多是后来的发展,不是杨朱本人的著作。至于《列子·杨朱》篇虽然标明是杨朱的学说,但是《列子》全书都晚出,不足为据。照这几篇所说的看起来,杨朱派所重的“生”就是生命。“生”的根本就是“身”即身体。杨朱派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为的养生,也就是养身。“物也者,所以养性(生)也,非以性(生)养也(非下原有所字,依俞樾校改)。”《吕氏春秋》说:要帽子是为的头,要衣服是为的身体。如果一个人砍头去换帽子,杀身去换衣服,任何人都知道是不应该的。因为头及身是“所为”,帽子及衣服是“所以为”。照这个例子推起来,“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身是主体,一切都是为的它。一个人的身,就为他的“我”。为身就是“为我”。从这个前提出发,可以得到如韩非所说的,“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的结论,也可以得到如孟轲所说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结论。杨朱派认为生命的内容是欲望,“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人在生活中欲望得到适当的满足,这就是生命得到最好的发展。《吕氏春秋》引子华子说:有全生,有亏生,有迫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高诱注:半也。)得其宜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他说:屈服、羞辱都是人所甚恶者。“迫生不若死”。死是“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从阶级斗争的情况看,这也就是说,宁可死也不愿向新兴地主阶级屈服,不接受地主阶级给予他们的耻辱。这是没落奴隶主以死为反抗的思想。但是,满足欲望也要有节制,不然的话,就要伤生命。《吕氏春秋》说:“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这是说,耳须能享受好的声音,眼须能享受好的颜色,口须能享受好的味道,这样生活才有意义;不然的话,就与死没有分别了。但是要想长久生活,长久享受这些享乐,必须保持着生命的存在,不要早死,所以要在很早的时候就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用太过。这就要及早懂得吝啬,这就是所谓“早啬”。同时为了保持生命,对于欲望要及早的克制。《列子?杨朱》篇引杨朱的话说:“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照孟轲、韩非关于杨朱的评论看起来,这一句话可能是杨朱的思想。这一句话说明,杨朱的“为我”的思想,是他的世界观,同时也是他的政治思想。在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各个阶级都企图用它的世界观改造世界,使社会合乎它的阶级利益的要求。这就是“各以其道易天下”。“易天下”就是改造社会。“人人不利天下”,可能解释为,每人都不作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也都不作有害于自己的事情。这个原则的前提是,认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利益的最好判断者,最能知道他自己的利益是什么。谁也用不着管谁,谁也管不了谁。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有的,这只是道家的人所幻想的一种生活。他们都赞美这种生活,认为是“至治”。如果这就是“至治”,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便是“至乱”。“人人不利天下”也可能解释为,每个人都不争权夺利。杨朱认为,当时“天下大乱”,主要的是因为人们争权夺利,如果谁都不争权夺利,天下就太平无事了。杨朱企图以这种思想反对奴隶和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进行的阶级斗争。无论照哪一种解释,都可以说明杨朱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上的代表。专就全生保身,满足欲望这一点说,也是有困难的,困难在于人的欲望是多方面的,是互相矛盾的。究竟满足哪一种欲望好呢?杨朱一派认为要“早啬”,要克制,但也可能有另一种想法,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眼前的欲望的最大的满足,不需有任何限制,从而倒向纵欲主义。荀况说:有一派人,“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是它嚣、魏牟也”。魏牟就是《吕氏春秋》和《庄子?让王》篇所记载的中山公子牟。公子牟问詹子:明知道应该“重生轻利”,可是自己不能克制自己,怎么办?詹子说:不能克制就随便好了。既不能自制,又勉强不随便,那就是受了两层伤了。《庄子?盗跖》篇更进一步发挥了这样的思想。照这篇所说的,跖告诉孔丘说:“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这些话只是道家借跖的口说他们自己的话。无论如何,这可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一种纵欲主义的思想。《列子?杨朱》篇所讲的杨朱思想,正是这种思想。这并不是杨朱本身的思想,但也是从“为我”发展出来的。“为我”的思想,可以从“贵生”发展到它的反面,从“贵生”转化为找死。
 
  杨贵妃在日本国复活:杨贵妃(公元719~759年),本名杨玉环,是隋朝名臣杨汪的“四世孙”(应为五世孙女),本弘农华阴杨氏,后曾祖杨J顷徙居河东,这支杨氏人又称为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杨氏。贵妃约在十岁的时候,父母双亡,改由叔父杨玄墩抚养。她天生丽质,又聪颖好学,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机智警敏,善解人意。唐玄宗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八月初六日正式册立她为贵妃。杨玉环与唐明皇李隆基结合后,爱情生活还是过得很美满称心的。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贵妃与玄宗等人弃皇宫而逃。次年农历7月15日行至马嵬坡,军队发生哗变,指名要玄宗处死她。年38岁。有人甚至考证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原是杨贵妃的后代。相传,在日本,姓八木的人很多,许多人将“八木”写成“杨贵”。有人认为,八木家族和杨贵妃也许有血缘关系。据日本渡边龙策《杨贵妃复活秘史》记载:杨贵妃在长安大乱后逃到扬州,东渡日本。日本山口县、向津县半岛的久津,就是她搭船到日本的第一站,至今还有一处名为“杨贵妃之墓”的五轮塔。当地人人都能告诉你详细的地点。还传说杨贵妃是名古屋热田大明神的化身。据说唐玄宗要讨伐日本,大明神化为绝世美女,前来唐土,迷倒玄宗,使其忘却了攻击日本的计划。这位绝世美女就是杨贵妃。她在马嵬坡缢逝世后,灵归热田。如今,热田神宫境内东北角有清水社(俗称清水神),长满了青苔地的石台,或者靠北进内云见山台地的古老台阶,据说是杨贵妃灵墓地的遗址。早在日本的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就有了这种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杨修之死:相传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三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而后,操问其故,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妒嫉杨修。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悖。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说:“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程门立雪:杨时自幼聪颖好学,受学于本县即今福建将乐及邵武一些名士之门。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登进士第。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受任徐州司法。适逢当时北宋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兄弟讲孔孟绝学于河洛,即在今洛阳等地设馆讲孔孟儒学,杨时认为这是机会难得,于是辞掉徐州司法的官职,毅然偕同建安游定夫(游酢)同往颍昌(今河南许昌)师事程颢。师徒相见恨晚,配合默契,相互切磋,深得程颢器重,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严冬的一天,杨时与同窗游酢去拜访先生程颐。程颐正在小睡。杨时和游酢不愿惊扰老师午休,二人便冒着严冬的风雪站立门外等候。几个时辰之后,程颐醒来出门一看,雪下了三尺多厚,杨、游二人早已成了两尊雪人。后学者被他们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所感动,于是这段趣闻不胫而走,“程门立雪”的成语典故流传至今。
 
  不是六斤半:隋文帝开皇年间,越国公杨素任尚书令。当时有一位姓出名六斤的人想拜见杨素,便带着名纸到尚书省,在门口遇到了儒林郎侯白,请求侯白代他署上姓名。侯白遂写成“六斤半”。名纸很快传到杨素手里。杨素对这个人的姓名感到奇怪,便召来出六斤问道:“你的名字叫六斤半?”出六斤回答道:“您搞错啦!是出六斤。”杨素拿着名纸在他面前一晃:“这上面为何写成六斤半?”出六斤解释道:“刚才在门口请侯秀才代写的,大概是他写错了。”杨素马上把侯白召来,指了指出六斤问道,“你怎么把人家的名字给写错啦?”侯白分辩说:“没写错呀。”杨素便拿起出六斤的名纸,指着侯白书写的“六斤半”三个大字,得意地问道:“肯定是你写错了。若不是你错,为什么人家姓出名六斤,请你代笔,你却写成了‘六斤半’?”侯白恍然大悟,回答道:“是这么回事,刚才我在尚书省门口遇见他,他求我写字,既然他说是出六斤,我捉摸着那只能是六斤半了,不料到竟写错了。”杨素听后,笑得前仰后合。
 
  腊月何处有蛇咬:隋朝时,有一个人内心特别敏慧,但却有个天生的缺陷:口吃。越国公杨素每逢闲闷时,便把他召来畅谈取乐。有一年腊月,杨素与这人在府中闲坐。杨素戏问道:“有这么一个大坑,深一丈,方圆也是一丈,假如把您放在里面,您可有什么办法出来?”这人低头想了好长时间,忽然抬起头来问道:“坑…坑里有…有梯子吗?”杨素说:“当然无梯啦,若有梯子,还用问你吗?”这人又低头想了好长时间,问道:“白…白…白…白天?还是夜…夜…夜…夜…夜里?”杨素不耐烦地说:“管什么白天黑夜?我问您可有法子出来?”这人反问道:“若不是在…在夜晚,眼睛又…又不瞎,为何掉入…入坑里?”杨素听了,大笑不止。杨素又问他:“假如我命你做一军官,守一小城,您手下的兵士不过千人,粮食也仅够吃几天,城外有数万敌军包围。你作为城中主帅,可有什么守城之计?”这人低头良久,问道:“有……有援……援兵吗?”杨素答道:“正因为没有援兵,所以才问你呢?”这人又沉吟很久,抬头对杨素说:“诚……诚如君言,失败难免。”杨素又大笑不止。接着,杨素又问道:“看来你多智多能,我提的问题没有能难住你的。现在再问您一事:今天家中有人被蛇咬了脚,您说应该怎么医治呢?”这人应声回答:“取农历5月5日南墙下雪…雪…涂…涂即…即治。”杨素问:“农历5月哪里能有雪?”这人笑着反问道:“既然农历5月没…没有雪…雪,那么…么腊月何处有蛇咬?”杨素听了,笑得前仰后合,把这人打发走了。
 
  浴狗日:民间传说:农历3月3日为浴佛日,3月3日为浴狗日。有一年的农历3月3日,一位客人来拜望杨南峰,杨南峰因正在洗浴,没有接见他。客人不理解,认为杨南峰太傲慢无礼,寻思着以后报复他。同年6月6日,杨南峰去回访这位客人,这位客人也以正在洗澡为由而拒绝接见他。杨南峰忽然想起他这是在报复,便在客人的墙壁上戏题一诗:“君昔访我我洗浴,我今访君君亦浴;君访我时三月三,我访君时六月六。”嘲讽对方为狗。
上一篇:陈姓家谱
下一篇:周姓家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