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流芳家谱 > 家谱收藏 > 家谱名称
流芳家谱

符姓家谱

作者:家谱宣传员   时间:2015-10-13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族始祖后稷的后代鲁倾公孙公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追根符氏溯源,一般都认为是远古黄帝的后裔。相传,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水”的河边,他的后代便姓姬。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氏急就篇》记载,符氏是姓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残暴的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率领诸侯国打败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周文王的儿子姬旦和孙子姬伯禽的封国就是东方的鲁国,鲁国世代相传三十多代,至鲁顷公姬讎灭亡。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鲁倾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琊。”又据史籍《姓氏急救篇》上说:“符氏,鲁倾公之孙雅,为秦符令,因氏焉。”

符氏得姓是在春秋战国末期至先秦时期之间,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谓符,是古代皇朝中传达命令、调遣兵将所用的凭证,先用金、玉、铜、竹或木制成某种形状,再从中间剖成两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调遣者各持一半,传令时相合,以检验真假。战国时期,鲁国被楚国灭掉以后,末代君王鲁国倾公有个孙子叫姬公雅,后来在秦国担任符玺令,即掌管“符”,其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符氏,世代相传至今。

宋朝大儒欧阳修曾为《符氏族谱》撰写序文:“符氏本黄帝四世孙后稷,至十四世,文王生周公,周公生伯禽,封于鲁,至三十三世顷公,公有孙公雅,仕于秦,为符玺令,因以符为姓,实琅琊人也。其后融居浚仪,为东汉名贤。十余世孙令奇生璘、仕唐,俱以忠义显。孙存审,移居陈之宛邱,仕唐,官至宣武节度使,生彦卿,彦卿十三善骑射,始事唐庄宗,为散员指挥,历事晋、汉、周、爵至魏王,入大宋,迁太师,宠待甚厚,生七男七女,三女为后,太宗懿德皇后,乃第六女也。其在当时,贵盛莫及,自是以降,必有人才伟伟,代不缺人。大宋熙宁元年冬十月既望赐进士第嘉议大夫翰林学士参加政事奉勒纂修国史卢陵欧阳修撰书。”

符氏发祥之地,据考证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先祖就是姬公雅,其望族则居于琅琊郡(今山东诸城)

符氏族人大多尊奉姬公雅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符节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符节令,是秦朝时期开始设置的一个官位,汉朝时期归置余少府管辖,辖有符节令、符节丞,专职掌管百官的诏符,并统辖掌管天子符印的“符玺郎”。到了隋、唐时期,符节令改称“符宝郎”,并专设符宝局,隶属于门下省管辖,后改为“典瑞监”。至明朝时期,作为尚宝局的最高长官,改称为“尚宝卿”,别称就是“符台”。在符节令、符玺郎、符节丞、符宝郎、典瑞监、尚宝卿以及符台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符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南匈奴,出自十六国时期汉国大司徒刘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刘雄,字符英,是南匈奴首领刘渊的弟弟,在刘渊于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创建了汉政权(前赵国)之后,出任其大司徒之职。按史籍《赵氏金石录卷二十》中的记载:“伪汉司徒刘雄碑跋引碑云:‘公讳雄,字符英,高皇帝之冑,孝宣帝玄孙。值王莽篡窃,远遁边朔,为外国所推,遂号单于。’按雄卽刘渊之弟,是屠各胡在当世直冒称汉宣帝之玄孙也。”汉国政权(前赵国)从公元304330年一共存在了二十六年,全盛时期拥兵二十八万余,据有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当时,关陇氐、羌等莫不降附,就连前凉政权的张茂亦遣使贡献。到了(公元304),前赵国末皇帝刘曜曾赫赫有名一时,灭了西晋王朝。后他亲率大军与后赵国石勒激战,结果在洛阳城西一战中反胜为败。当时,嗜酒如命的刘曜临战之前竟还喝了数斗酒,结果才一上阵便马失前蹄。他却自觉酒劲不够,于是退回军中又饮一斗再重新上阵,结果醉得更惨,昏昏然都不知下一步该干些什么。后赵军乘机进攻,前赵军因无人指挥而崩溃,刘曜在撤退中身受重伤,这个御驾亲征的皇帝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后赵大将石堪生擒,而他举国出征的大军也就此毁于一旦。后赵军一鼓作气攻下关中,包括刘曜的皇太子在内的前赵残余势力被消灭殆尽,前赵国灭亡,后赵政权则统一了除西北凉州和东北辽东以外的整个北中国。汉国政权(前赵国)灭亡之后,刘雄的后裔子孙为避免后赵石勒家族的迫害,遂隐去刘氏,改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符氏、英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符玺郎中臣拔拔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符玺郎中臣,是北魏时期职掌王廷玉玺、各部印章的重要大臣。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将下属州、郡、府、县的官府印章设为正、副符方式,正符在朝廷,副符在各级地方行政长官之手,两符合一称作“印信”;凡发生了地方行政长官有抗廷令、谋叛等状况,王廷则击碎正符,副符自然失效,其印亦不复存在,以示其不再具有行政效力。在邓名世所撰《姓氏辩证》中记载:“后魏献帝次兄为拔拔氏,后改为长孙氏。”指明长孙氏原姓拔拔氏,出自鲜卑拓拔部王族,时有“符玺郎中臣”河南郡拔拔臻,就是后来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时任河南郡符玺郎中臣,当时其家族姓氏还未统一为拓拔氏,他在凭吊殷商末纣王王叔比干的碑文中所使用的题名,就是拔拔臻。在后来的北魏时期,除了嫡系的拓拔氏之外,还有庶系的拔拔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延续拔拔氏之姓氏者,该家族后来有以先祖原官称为汉化姓氏者,称符玺氏,进而省文简化为单姓符氏,后逐渐融入汉族,成为今符氏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该支符氏与拔氏、长孙氏同宗同源,且不与姬姓符氏合谱。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符牌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符牌使,全称为“符牌大使”,是元朝时期符牌局的最高长官,辖下有符牌副使,官秩正八品,隶属于工部,专职掌管制造各级军制将领的虎符等符印。在符牌使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在明朝时期即汉化为符氏,世代相传至今。

  

上一篇:孔姓家谱
下一篇:朱姓家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