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夏英杰 > 书画家
华夏英杰

武春河及其书法

作者:   时间:2014-11-18

心灵放歌展本色 翰墨凊雅数风流  

                                                                                ---记我所了解的武春河及其书法 于民

相识与相交

    ‘武春河’的名字在当代中国媒体界,可谓大名鼎鼎。因为他曾在《辽宁日报》当过总编,《人民日报》任副总编兼‘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在《经济日报》任总编辑三年后又担任社长。回想当年,我与武春河相识于七十年代中后期,当时正是赤峰市各个中学文艺队,即将参加全市文艺汇演的节目创作阶段。那时他是市委宣传组(即现在的宣传部)负责文艺创作的干部。他把文艺骨干们集中起来研讨、培训、交流;还创办了《赤峰文艺》刊物。在那个年代里,我们能看到一本由县级市委宣传组主抓编辑的,而且文学艺术性又很高,这样的杂志在当时的年代里是十分少见的。特别是刊物的编辑和作者,大多数都是我家的邻居和我熟悉的人(我出生成长在报社家属院里),所以,我对那本刊物爱不释手。那时的武春河、金河、刘兆合,被文友们昵称为‘赤峰三条河’;因为他们三人经常在《辽宁文艺》《辽宁日报》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通讯报道,可以说是我们这些文学青年爱好者的偶像(用现在的词汇说,我是典型的“三河粉丝”)。此后,我有幸参加了由他们组织的文学创作班,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创作体会,朗读刚刚写完的诗歌和歌词,你一言我一语,他读上句我接下句的相互砌磋,每个人都是激情满怀啊!在我即将高中毕业下乡前,我创作了歌曲《广阔天地是我的家》,歌词就得到了鲍喜章、石犁、石戈几位诗人和马相如、马文才,钱伟臣等音乐老师手把手的指教。那时如果有人在《昭乌达报》‘青纱’副刊发表作品了,便用稿费买包花生米,打上一斤散白酒,请大家分享。尽管当时的创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那种氛围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有了创作灵感和当个作家的梦想。。。。。。
    然而,我与武春河的再次见面,以是三十多年后了。我在电话里说出我的名字,他想了一会儿说;”于民是个能唱歌的学生,应当有点印象。”可当我们见面时,他端相了老半天也没有想起我当年的形像,必竟我以由一个青少年进入到中年人的行列了。没翰宣几句话,我便开门见山的说出我和萧宽正在运作一个《百名总编肖像画集》,但是得需要总编与萧宽面对面当场作画,时间只需要五分钟至十分钟。武春河表是积极支持并配合作画。于是我当场给萧宽打电话,让萧宽赶紧打车到经济日报社。在武春河的总编办公室里,萧宽与武春河面对面坐着,他们聊着天抽着烟,当两支烟吸完的时候,萧宽以将一幅素描一幅漫画完成。武春河心赏着画作并赞扬萧宽的才艺,萧宽也感慨武春河即能办报写文章,而又把书法写的如此专业,实在是敬佩啊!武春河分付秘书安排午餐,然后拿出了一个不带商标的白瓷酒瓶说;“这是贵州茅台酒厂厂长亲手送给我的,决对是真酒。我本人凭常是滴酒不沾啊,今天我们的乐呵乐呵。”那场景和氛围,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文人之间的坦荡与诚挚。
    我每次去看望武春河,我们谈的最多的还是赤峰的巴林石及石头收藏。当他听我描述1998年筹备巴林石节前夕,我和于智在巴林石矿山井下拍摄电视专题片的场景时,武春河感慨的说;“赤峰工作生活了十年,却没有亲临巴林石矿看看,真是遗憾啊!”我又向他介绍座落在大板镇的《巴林奇石馆》,那可是奇珍磈宝,丰富多彩。他说;“抽空一定去开开眼啊!”并当场为巴林石文化节题了词。当我观看着他在潘家园寻倪掏宝得来的奇石,心赏着他午饭后挥毫泼墨的书法绘画,听着他对每块奇石的品味命名时;我似乎又回到了聆听老师教诲的学生年代。。。。。    
    据武春河讲,他的午休值班室又兼书房,是极少让外人进入的,水墨绘画更是悄悄的练习,从不让人看的,我是唯一几个能看到的。我们还探讨中国书法的现状及媒体行业组建书画院的思路;他对我说;要创办一本中国最大最重的、纯粹的、中国书画期刊。时隔不久,经济日报社的“华夏书画院”成立了;紧接着传来喜讯,一本又大又厚、非常精致的《中国书画》杂志面市,引起了书画界的轰动,受到媒体同行和书画爱好者的好评;本人有幸荣获一本由武春河亲笔题字签名的《中国书画》杂志,后来这本杂志被《中国经济导报》总编辑莫新元看见了,莫总编说;“你可给我解决难题了,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在江西老干部活动中心学习书画,看到了《中国书画》杂志,她老人家就多次打电话和我要杂志。老母亲根本不知到《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导报》是两个单位,我咋解释老母亲都不信,批评我不严肃不认真给她办事情。”我当场播通武春河的电话,莫新元又把老母亲和他要杂志,而他原本就没想道《经济日报》能编出这么吸引老干部和读者的杂志。两位老总电话中好一阵叙旧感慨,他们的通话深深的触动着我,更使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书画艺术无穷的感染力啊!
    记得有一次,武春河还把他策划设计的龙凤酒壶文案拿给我看,(因为在婚宴上新郎新娘用两个酒壶来回倒换着斟酒实在不便)。总之,我们谈起媒体和书法绘画方面的策划呀笔会交流展览活动,以及电视栏目设计、影视音像拍摄制作啊,我们总是涛涛不绝、畅所裕言,兴致勃勃的。

 书法与看法

    本人来北京后,一直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特别是能够跟随在姬乃甫,闵凡路等新闻界知名大家身边做事情,我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文化艺术修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我与武春河见面联系上以后,我在他们这些老总的指教与引荐下,还经常与邵华泽、邢雁、赵立凡、陈小军等各大媒体老总,联合搞电视片,书画交流笔会,组织海霞两岸书画大展赛及书画家个展、专题论坛、媒体宣传报道等活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我每天都伴随在这些新闻界要人、书法绘画名家们的左右,又经常参与策划书画活动,使我对中国书法、水墨画有了特殊情結.只要看他们挥毫泼墨,我便陶醉其中.只悔恨可惜自几缺少弄墨的艺术细胞啊!久而久之,看的多了,听的多了,加之经常翻阅书法绘画方面的书刊.心中总有一股奈耐不住的激情在涌进;有一天,姬乃甫总编的几句话,让我番然醒悟,找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角色和发挥的平台;”你虽然不能挥毫,却可以动动笔写评论文章,把你的思路,想法,或者说是感触感悟说出来,与他们探讨砌磋呀,书法绘画创作也是需要启发和刺激的,每一次突破都是艰难的。你应该为宏扬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摇旗呐喊.”从此以后,只要是我能参予的报刊杂志,我都要建议开辟书画版面或专栏,着力包装宣传那些品德好,书法绘画具有二十年以上工夫的,并且师承传统而又有所创新的中青年实力派书画家;总之,我所要包装宣传的原则是;书画家必须是我本人身临其境,深入观嚓了解过的,而且必须是本人亲自动笔写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决不人云亦云。近年里,我给“鬼才画家”边舒才写的《厚重待人 博发醉图》;武警书法家刘广源写的《肝胆人共识 笔墨传友情》;给范曾的弟子、中国第一个艺术史博士崔自默先生写的《坦荡求自在 博大能默然》等文章,就在许多文人墨客当中流传,并多次被多家报刊转载。
    然而,自从武春河的第一本书法集出版至第三本集子问世,我始终都把其摆放在办公桌上。本人除了经常心赏其书法外,更主要的是为了学习李铎,谢云,朱中原等名家的序言评论文章。因为我已经孕酿好久了,要给武春河老师写篇自己的感受和体悟。这并不是有意借助他们的肩膀,来抬高自己。(但是让自己沾上点他们的才气的心思还是有的。)当我看了李铎的《生命的另一片芳草地》和谢云的《翰墨风流》两篇书序后,我便来了激情有了灵感,马上拟就了文章的名字《翰墨风流 芳草一片》;这样即组合了大师们的精髓,又显示了自己的编纂能力。李铎说;“春河同志的作品给人的印象首先是脱尽俗气,不论何种笔法,写出来的字看起来都很舒服,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他的字收放有度,有的大气磅礡、如高山坠石、长河飞瀑;有的清雅可掬,如一盆散发着清香的兰花,一朵凌霜傲雪的秋菊。”谢云是这样评价的;“春河先生作书,下笔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抒发情结情焰;这种陶然会心,意笔俱运的书法创作,很具个性;他涉猎广博,充盈文事修养;哲思之用,沉潜蓄积,凝神探究笔墨真谛,超以物象,上升到一种清丽的书艺感情”。朱中原先生从美学角度评价说;“春河书法尤重[气象],综观其书,笔墨酣畅,点画奇肆,结体开张,运笔迅捷,气象宏大,处处都有大气象;其点画烂漫而不凌乱,浑厚而不僵滞;他把多种派别和书风熔铸再造,在众多的师法中形成自我的美学风格.”
    几位大师的点评精确到位;形容比喻生动感人。本人反反复复阅读这些文章后,激动的心却左右不了颤抖的手,段段续续的多次发奋也没有写完整。自己深知光有激情灵感哪能行呢,咱可说不出大师那样的评语啊!就是再给我安上两双手,我也写不出大师那样的词藻啊!特别是在武春河2005年7月的书法展会上,我亲眼目睹并聆听了中宣部长刘云山、副部长吉炳轩以及中国书协常务副主席张彪、郭雅君等人对武春河书法的赞誉之词后,猛然使我清醒了;自己赶紧闭嘴停笔吧,这里那有尔等无名小卒发表感慨的份儿呀!
    光阴任冉,又过了四个春秋啊。我以两鬓增了白发,春河老师也过了66岁生日。我的办公桌上又收获一本精美的线装书;武春河《畔砚斋杂咏》66首诗集。因为这些年里,凡是来我办公室的朋友们,几乎人人都要翻阅武春河的书法集,心赏墙上悬挂的条幅。我记得最有意思的是姬乃甫总编,看见春河的书法集后,爱不释手,大加赞赏。并且还当着许多部级领导要人的面,非要武春河给亲笔签上名字,引来在场的人们戏说姬总编也成了追星族了。受姬乃甫总编的感染和启发,我和于智悄悄的找到武春河的秘书周占华,让他协助从出版社购买了200本武春河书法集,做为纪念礼品发给了《中华特色药》电视片的编委、评审专家和入选该电视片的各大药厂厂长们。在我的社会活动圈里,无论书画内行还是媒体文化人,及商界企业家们,只要看到武春河书法作品的,几乎都一致的赞口不绝。值此2010年元月,<中国文艺家>杂志张芬之主编,在人民大会堂组织论坛邀我参加,会后饭前翻阅《中国文艺家》杂志,被杂志的书画栏目内容所感染感动。我就把刚刚写给《祖国》杂志的稿子,发给张总让其刊发,以飨读者。也算是再次完成我这个许久未完的心事吧。当然,我仍然没有和春河老师打招呼,便斗胆的说出了我和武春河之间的故事。失敬与玩唬只处,恳望大人勿把小人怪。尽管如此,我还是再乘机发表一下我对其书作的看法;“武春河写书法,用{游于艺}的心态,,翰墨挥洒力争到了上游;用{书法票友}的模式,声情并茂的唱响了书法颂歌。所以我认为他的书法是;师法借鉴融古今,意笔达双畅;奇谋巧构成风格,翰墨数春河!”
上一篇:孙砚农先生
下一篇:墨竹画家张克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