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代楷模 > 医药篇
时代楷模

张海彬——人民医生 党员楷模

作者:   时间:2014-12-25

    张海彬,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副院长,佳木斯市心脏病治疗中心主任,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博士在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协会委员,黑龙江省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卫生厅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委员会委员,佳木斯市医学会心脏外科主任委员,佳木斯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二十六年,参加完成高、精、尖心脏外科手术四千余例,亲自主刀两千余例,手术成功率高达98%以上。2004年11月作为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引进的高科技人才,加盟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组建了佳木斯心脏病治疗中心。中心成立至今已成功完成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冠状动脉搭桥术、重症瓣膜置换术、主动脉大血管外科手术及介入覆膜支架手术等各种手术近千余例,其中十五项技术填补佳木斯及周边地区空白,一项填补国内空白。
    2004年以来被评为佳木斯第九届十佳青年、第六届十佳公仆、2004、2006年度省总工会“创新能手”、黑龙江省优秀医师,2005年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省“知识型职工标兵”称号,中共黑龙江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党代表,省“医德标兵”,2008年被评为首届感动佳木斯十大人物,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首批“德艺双馨”名医,201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拳拳爱国之心 让医生的光芒更加闪耀
  “信任、希望和爱,只让我想到了一个职业,那就是医生。”作为一名心外科医生,张海彬对这句话有着更深刻的体会。1983年,怀揣着白衣梦想的他,踏入了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大门,五年的学海生涯,让他对“心外科”这个目前医学领域很难攻克的学科如痴如醉。成绩突出、技术精湛的他毕业后自然成为了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大医院的青睐,然而他却为了心中的梦想,追随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刘晓程教授来到了牡丹江东安区医院专修心脏外科。那是第一次有人说张海彬“傻”,他当然明白,在大城市工作无论是物质待遇还是发展空间都要远远高于一座北方小城,可在他的心里,梦想高于一切!
  在牡丹江东安区医院,张海彬是一个传奇。他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每天3、4台手术,白天黑夜几乎24小时都奔波在病房与手术室之间,短短5年,张海彬的技术水平和高尚的医德已远远超过同龄人,成为牡丹江卫生系统年轻医生的典范,受到了刘晓程教授的导师国际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马克·奥布莱恩的赏识,远赴澳大利亚心血管病中心查理王子医院研修心脏外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澳大利亚的一年中,张海彬在世界上不同风格的老师身上,学到了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精湛医术,使他在心血管病的治疗领域里迈上了一座新的高峰。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让周围的专家对张海彬赞不绝口并多次诚意挽留。然而祖国人民的心脏健康和浓浓的爱国之情,让身在异国他乡的张海彬难以割舍,他再一次谢绝了可以留在澳大利亚工作的机会,回到祖国、回到那所条件简陋的医院。这时,第二次有人说张海彬“傻”,可他却说:“知恩要图报,我是一名党员,是党和人民养育了我,我要将我的所学所用回报给祖国人民,真正应用有需要的人身上。”正是这种爱国、爱家的精神和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责任心,在1997年和2001年他两次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从而成为我省最年轻的心血管外科专家之一。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惟有坚守精神的追求,人生的航船才能够驶向成功的彼岸。2004年,张海彬与老师刘晓程的一次谈心,让他第三次放弃了已经在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的董事会成员、小儿心脏、成人心脏监护室主任、心脏外科主任的光环和优厚的物质待遇,放弃了与父母、与家人共聚天伦的幸福生活,毅然来到了佳木斯这片黑土地,组建了佳木斯市心脏病治疗中心。在心脏病治疗中心挂牌仪式上,刘晓程教授曾给予中心医院心外科这样的评价:“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了张海彬这样好的带头人,佳木斯的心血管外科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2007年,曾到心脏病治疗中心进行技术合作的北大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著名教授对于心脏病治疗中心的进步发展十分赞赏:“心外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零开始,将佳木斯的心脏病治疗事业发展的这样快,十分令人钦佩,北京的一些三甲医院也不过如此,佳木斯心脏病治疗中心一定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次次险象环生中 让生命重获新生
  认识张海彬的人都对他敢闯生命禁区的勇气和高超的技术所震撼。从医二十余载,每一次在心脏上刀尖的移动都是与死神的博弈,每一次心脏复苏的跳动都是对张海彬莫大的鼓励。在他看来,做一名值得患者托付生命的医生,才是他一辈子最大的追求。
  一位68岁的患者患的是“左右冠状动脉双支病变”,病情十分危急,哪怕一些轻微的活动,随时都有可能猝死,必须立即实施手术。而普通的冠状动脉搭桥术一般在抗凝药停药一周后做手术安全系数较高,不易大出血。如果在抗凝药停药不到一周实施手术,术中和术后易造成大出血,引发各种并发症,风险极高。有人劝张海彬不要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如果手术稍有不慎就会将这么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荣誉毁于一旦。可张海彬却说:“他将生命托付于我,我怎么能因为荣誉而让他失去对生的希望。”简短的语言,却字字铿锵有力。在风险与压力面前,张海彬选择了勇往直前,他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勇担责任的魄力,经过近6个小时的奋战,再一次用那双神奇的双手,将老人的性命保住了。术后康复的老人,拉着张海彬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我心脏疼了11年,这些年来我都不敢吃的太饱,从今以后可以吃饱了,可以活动了,我真不知道如何报答您。”在张海彬的手术刀下,他创造了太多的奇迹。一位因遭遇车祸撞成重伤的患者,从心脏主动脉起始部破裂,血液大量涌出,生命垂危。张海彬又一次面临着对生命的考验,心外科的年轻医生皱着眉头说:“为什么找我们诊治的患者总是徘徊在生命的边缘,为什么我们每一次都要面对生命的考验。”张海彬严肃地回答他们,医生的职责就是对生命的挑战,既然选择了这份神圣的职业,那么就要有担当重任的魄力。这一次,张海彬同样没有让人失望,他果断决定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手术方法进行抢救。手术非常成功,病人得救了,张海彬用他的精湛技术和果断决策挽救了一个宝贵的生命。他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与死神对决,一次又一次在险象环生的刀尖下拯救生命与无形,一次又一次在生命的禁区中来去自如,用无声的语言、用高超的技术,演绎着大医精诚、大爱无边的誓言。
  浓浓大医之情 爱戴中流向远方
  张海彬总是以能为别人创造幸福而自己深感幸福。在他的心中,最大的享受就是为患者解除痛苦,最充实的工作就是为患者做手术,因而,为了患者的幸福,为了当好心脏的守护神,他舍弃许多在常人看来不可能舍去的事情。
  系出心脏名医,为千万心脏患者解除病痛,却不能在同样患有心脏病的老父身边尽孝,这是让张海彬最为遗憾的事情。20多年来,他常常做了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后还不顾劳累,去查房,照看术后的患者,有时守在重患者身边几天几夜不休息。可70多岁高龄的老父亲在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的第二天,他就急急忙忙的赶回佳木斯,赶回同样需要他的患者身边。父亲大寿,他同样守候在患者身边,电话中,他一度哽咽:“爸,因为有急患恐怕不能为您老祝寿了。”老父亲告诉他:“儿子,把人救回来,就是给爸最好的贺礼。”儿子今年已经上高中了,可作为父亲的张海彬却很少跟孩子交流,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儿子经常问爸爸,你什么时候有时间陪我啊,张海彬从来不敢给儿子过多的承诺。家里所有的事情都由妻子一人承担,每每谈到这些,他的脸上不免多了一些愧疚。他深知自己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更加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他把所有对家人的爱都用在了患者身上,在他的心中,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廉洁行医、一视同仁,是他多年来的从医准则。每天要面对病人,听到他们痛苦的呻吟,看到他们求助的目光,他便想到自己的亲人,会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是多么沉重。他常对年轻医生说:用手是医匠式的服务,用脑是专家级的服务;用心才是大师级的服务。要做一名好医生,就必须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曾有一名吉林图门患风湿性心脏病的50多岁的男患者被家人抬着慕名找到张海彬。患者入院前就已卧床两年,由于他是家中的顶梁柱,他一躺下,家中的经济来源立即出现了危机,因无钱医治,一直拖到生命垂危。那几天,患者求生的目光,患者家属那期盼生存的眼神总是浮现在张海彬的眼前。患者的妻子拉住张海彬的手哽咽地说:“张院长,求求您救救他,我们一家子全指望他活着呢,这是我们全家凑的红包,求您一定要收下。”张海彬手握这个红包,内心感慨万分,他将这个红包存到了患者的住院费中,和自己的团队,为患者制定了精确的手术方案。此时他的心中有一个强烈的声音,“不管多难,多危险,我一定要救他。” 5个小时的手术非常顺利也非常成功。让张海彬至今难以忘记的是患者出院前的那一幕。———全家人齐刷刷地跪在了他的面前。“您不只救了我一个人,而是挽救了我们全家,如果我一个人倒下了,我们全家也就完了。”患者眼含热泪的话语至今如刀刻般铸在张海彬的心间,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了救死扶伤事业的神圣与崇高。家属非常感慨地说:“我父亲住院多次了,遇到像您这样医术好,医德好的医生,真是我们的福气。”像这样的事,在张海彬身边经常发生。患者家属常常送红包、请吃饭,都被张海彬一一谢绝,患者的感激心情无以言表,一面面锦旗、一块块牌匾挂满了整个心外科。
  满园桃李芬芳 让后生茁壮成长
  医学事业的发展瞬息万变,张海彬认识到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以及提高医院水平的根本,青年医师的培养决定了将来医院的发展前途。
  他常对科里的医生说:“我们心脏外科虽然目前的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同行间是处于领先水平的,但我们不能就此骄傲自满。作为医务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与刻苦研究,才能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得以攻克和破解随时出现的新的医学难题。一方面,他以身作则,每天总是第一个到病房,最后一个回家,只要病人需要,不管白天黑夜,随时到病人的床边。带领大家加强书本知识的学习,了解最新的医学动态,掌握扎实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年轻医生严格要求,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针对每一位年轻医生的特点,给他们布置了不同的任务,通过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读书笔记、三级查房等形式加速对年轻医生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和科里医生,将自己十几年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医生。在平时的手术中,他尽可能多地向大家讲解每例手术的要点,并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直到大家听懂为止。并尽可能多地为年轻医生们创造直接参与的机会,只要他们能做的,张海彬一定放手让他们亲自操作,以便锻炼和提高大家的动手能力,使大家每台手术都有所得有所获。
  2009年,巨大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把张海彬累倒了,在一次检查身体的时候,他被查出来患了胃部疾病,需要立即手术治疗,可当时还有一位老人需要做心脏手术,在自己与人民的生命面前,他再一次彰显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品格,说服自己的家人先为老人做完手术后才安排自己的胃部手术。“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铁人,只要上了手术台,我没有饥饿感,我曾经连续手术二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直到我自己也病倒了,也需要别人给我手术了,我才意识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医生,那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信任。”张海彬感慨地说。疾病没有战胜他,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做一名好医生的信念,术后不久他就返回了工作岗位,一边接受医生对他的治疗,一边为他的患者进行手术。
  如今的佳木斯中心医院心外科,在张海彬的带领下不断跨越高难心脏手术,在这里均能够正常开展。几年来,科室已完成各种高、精、尖手术800余例,有12项新技术填补省东部地区医学空白,1项新技术填补省内医学空白,1项新技术填补国内医学空白。在所有心脏病、大血管病的手术治疗、先心病介入治疗、大血管病介入治疗等领域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手术患者的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的85岁,体重最小3.5公斤,最重达110公斤,患者来自北京、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湖北、广东等十余个省市。 从医20年来,张海彬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病例,救治了千千万万患者。一袭白衣加身,他是一位神圣的医生,秉承一颗丹心、一双妙手,以仁心施仁术,为百姓带来万众安康。在他的手术刀下获得新生的生命数不胜数,从而得到幸福的家庭不胜枚举。面对着无数患者及家属的感激之情,张海彬淡定地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生,就是选择了一份肩负救死扶伤、神圣使命的职责。这是一份充满艰辛与付出的职业,我愿意用自己的手术刀为实现救死扶伤的人生追求而奉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