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搜索: 姓名: 编号: 姓氏:
当前位置:首页 > 流芳家史 > 家史存档
家史存档

周恩来家史

作者:   时间:2014-09-22

   周恩来 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淮安。他常常讲自己出生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其实他出生不久当知县的爷爷去世,父亲在外做一个小职员,难以养家糊口。家里只有爷爷留下的一所房子,并没有地产,靠典当、借钱度日。他为什么说自己出身于一个封建的家庭呢?封建家庭并不等于是地主家庭,靠地租封建剥削为生,而是指家庭的生活习惯、文化、思想传统。他说:“祖坟在绍兴,绍兴的家谱有我的名字,我不能不承认是绍兴人。但我生长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也不能不承认是淮安人。所以我说我是‘原籍浙江,淮安生人,江浙人也’。说是绍兴人,不仅那有祖坟和家谱,更主要的是封建家庭的根子在绍兴。封建家庭的老根子可厉害了,影响思想、影响生活习惯,封建根子不挖清,思想认识不到,你的思想觉悟就提高不了。”(周恩来同侄女周秉德谈话记录,1964年8月2日。)
    他指的封建的根子是什么呢?1946年他对记者说:“绍兴社会除劳动者(农民、手工业者)外,中上层有两种人:一种是封建知识分子,一种是商人,这两种人都是向外发展的。读书人的出路照例是中科举。而绍兴人则有大批当师爷的。师爷在旧戏里的脸谱是红鼻子,大概因为他们都是喝酒的。商人的出路是在各大城市开杂货店兼卖绍兴酒。”“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周恩来同志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话记录》,《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一辑,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64年他对侄女说:“过去绍兴人靠什么为生,一靠土地,二靠当绍兴师爷。”(周恩来同侄女周秉德谈话记录,1964年8月2日。)
    靠土地出租,这是封建剥削,容易理解,为什么当师爷也是封建的根子呢?这要从师爷这个职业说起。师爷这个职业和科举制度有关。从隋朝建立起来的科举制度将知识分子引上仕途。中国人再穷,只要有一点办法就要送孩子读书,考科举,这是唯一的出路。“科举——命官制度”到明朝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只有通过考试中举、考取进士才能当官,胥吏既不能靠政绩步入仕途,也不准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制度有严格的规定,每年录取的人数是个死数,每次开考中举在浙江全省不过只有100多个名额。江浙文化程度高,读书人多,中举的比例是万分之一,真是凤毛麟角。中举后也未必有官可做,常常要候补多年。候补是没有薪水可拿,如何维持生活?特别在旧中国常常是一个大家庭、众多的兄弟合力供一个人读书,这个人中了举不仅要维持自己小家庭的生活,还要对大家庭尽义务。而更多的读书人还没有中举,怎么办?做师爷。
    师爷就是幕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秘书、智囊。这个职业自古有之,但是到清朝才广泛地兴起来。
    中国近千年的科举制度规定书生只读圣贤之书——四书五经,用孔孟之道可以教化人民,而统治人民、治理国家光有孔孟之道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行政手段、还要有法律、财政税收。通过科举考试当了主官的人并不懂行政管理,不懂法律。这是吏所擅长的。吏是由民间进入官府,是一种行政职务,职务小而作用大。统治国家离不了官和吏,因而人们常常将他们放在一起,称为官吏。以前吏可以靠自己的政绩得到提升,因而官和吏的利益是一致的,共同要治理好地方。可是明朝中期朝廷规定吏不能靠政绩得到提升,不能当官,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堵住了吏的出路,使吏因不思进取而沦落。形成主官是流动的,而胥吏是世袭的。吏的稳定保证了封建社会统治的延续性。可是吏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玩弄权术到了无所顾忌的程度。官的利益和吏的利益不是统一的而是矛盾的,是对立的。这些当官的人要管住吏,要约束他们,自己又没有这个本领,怎么办?他们就雇用懂刑法、懂财政税收的人在后面出谋划策,这就是师爷。负责刑法、判案的是刑名师爷,负责财政税收的是钱粮师爷。主官和胥吏的对立,是清朝师爷职业兴起的原因。师爷的任务是“佐官制吏”,为主官捉刀代笔,出谋划策,以至操纵地方政治,成为维持封建统治不可缺少的人才,因此他们的思想、生活习惯、作风传统无不打上封建社会的烙印,既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又有封建社会的陋习,在他们的身上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师爷要受过专门训练,不是所有读书人都可以当,那时并没有培养师爷的学校,都是师徒相传。因为绍兴地区读书人多,他们走不通科举之路时就转而当师爷,父子相承,兄弟相传,渐渐垄断了这个职业。全国2000个县,各县的主官多请绍兴师爷,上一级行政机关府里的师爷也是绍兴人。哪一级的案子不是绍兴师爷办的,到了上一级就不能让你通过。所以有的师爷已经在外多年,在外面(多在河北的沧州、保定)安家落户,也要讲绍兴话,也要称自己是绍兴人。管钱粮的多是沧州师爷,管判案的多是绍兴师爷,说到底还是绍兴师爷。师爷是明码标价,薪金比较丰厚。他们挣了钱,一个置土地当地主,一个办南货庄当商人。
    周恩来的祖先由中原迁到浙江,后来在绍兴落户,繁衍生息,到他祖父这一代已是第十八代。他这一房是五十房,五十房始祖活到96岁,在家里大厅挂上“百岁堂”的匾额。周家都说自己的老家是绍兴城内保佑桥百岁堂。他父亲这一代还有三个堂伯父中了举人。周恩来的爷爷兄弟五人,因作师爷都到了江苏。兄弟五人有四人从师爷而到知县,周恩来父亲还回到绍兴拜师学作师爷。他的二伯、六伯中了举人,二伯做过江苏巡抚的总文案,六伯做过袁世凯的秘书,在中南海办公。可以说周恩来是师爷世家。
    在封建社会血缘关系是维系社会的纽带,很看重亲戚关系。共一个爷爷是一家,五服之内为本家,出了五服行同路人。在一个大家庭内,共一个曾祖父每一代人都是大排行。即使分了家也要互相帮助,相互提携。在中国因不是实行长子继承制,财产不是由一个儿子继承,而是由众多的儿子继承。第一代是大地主、大官僚,到第二代、第三代财产就分散了,到第四代、第五代可能连小地主都够不上了,再加上天灾人祸,男主人过早地死亡,这个家庭很快就会衰败下去。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是稳定的,长久存在,而地主成员变化很大,经常变动。为了维系家族的永续昌盛,一代出了一个进士,他就有义务帮助子侄们读书,因为他小时候读书就很可能受过叔、伯的帮助。这不仅对家族发达是必要的,对个人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关系带来很多弊病,如裙带风、家族观念、外戚掌权等等。在现代社会这些弊病更加显露,阻碍了社会的前进。
上一篇:刘伯承家史
下一篇:张大千家史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