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代先锋 > 走进百名优秀干部
走进百名优秀干部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顾问 徐厚恩

作者:《伟大复兴 时代先锋》编委会   时间:2016-03-08

“铺路,播种”不停步

徐厚恩  1931年生,安徽人,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卫生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顾问。曾受聘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两届),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三届),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防医学评审组组长(两届)。

抗日战争随父母南迁,经历过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逃难生活,中学曾就读重庆南开中学, 深感自己肩负振兴中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社会责任,大学选择了预防疾病为主的卫生专业,有读研究生和跟苏联专家学习劳动卫生和工业毒理学的机会,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

1960年,因教学把提高学生专业责任感、解决问题能力与防病实践相结合的事迹,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劳模)1973年,面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挑战,积极响应周恩来总理关于“要把首都建设成一个清洁的城市”号召,承担在北京医学院组建环境保护卫生研究室任务,从北京西郊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入手,发现首钢(相继在鞍钢、太钢和本钢)焦炉工受污染最重,是肺癌高发人群,周围居民肺癌标化死亡率与污染程度有关,提出吸烟和大气污染的联合作用不容忽视,向政府和企业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的建议。197710月出席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议,为论证环境科学在我国应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和研究领域,做了第一个学术报告“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并建议将环境科学发展成一门综合学科,在以上历程的基础上树立了“发展环境科学、保护环境、促进健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的信念,并编写成《论文选》向社会宣传:1999年接卫生部任务,参与峨嵋制片厂编写我国第一部吸烟危害健康科教影片剧本(文化部获奖影片)1989年、1995年先后两届被评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1982年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研修回国,在北京医学院组建卫生毒理学教研室(现北京大学毒理学系),搞学科发展规划,主编有我国特色的教材和参考书5部,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曾赴埃及、苏丹、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泰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韩国、荷兰、斯洛文尼亚、新西兰等国进行学术交流,或科研合作,收获纳入教学素材。中美合作项目有“综合评定苯低浓度污染有毒危险性研究”,获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奖(1999),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含研究生8)为学科博士点的建立铺路、播种。1992年受国务院表彰,在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1993年在教育工作中成绩优异被授予北京市市优秀教师称号;在“中华猕猴桃抗癌作用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中,发现一些我国品种具有广谱抗突变作用和调节内分泌功能。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农用稀土化合物低剂量长时间作用的毒效应及其作用机理”(29890280-31998-2002)研究中,发现硝酸镧在较高剂量下可形成染色体损伤,在较低剂量下可出现有益于健康的作用,为稀土毒理学安全限量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倡导毒理学对资源的利用应重视有利于健康和控制不利于健康两个方面的挑战;1994年、2004年先后代表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编了英文版《中国污染物有毒危险性评价》和《中国资源、环境与健康的研究进展》两部书。向国际用英文介绍我国环境问题和毒理学的研究进展,被国际认为是个“突破”。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环境医学主编(2002年修订版)

“祖国培育我成长,要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发芽!岁月难留,人生已进入夕阳,应老有所享,最大的享受,是乐见祖国富强,还应老有所为,愿为实现中国梦,继续践行不停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