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流芳作品 > 文学作品 > 戏剧
戏剧

京剧《四郎探母》

作者:   时间:2014-11-21

    《四郎探母》,清代京剧作品。作者不可考。写辽、宋战争中,宋将杨四郎(延辉)被俘,改名木易,与辽国铁镜公主成婚。15年后,杨母佘太君率军来到雁门关。四郎得铁镜公主诓来的令箭,私往宋营探母,又连夜赶回辽邦,被辽主萧太后擒拿问斩,经铁镜公主等求情,方获宽宥。
 
《四郎探母》 - 简介 
 
    《四郎探母》取材于杨家将故事,但与《杨家将演义》的情节有所不同。小说中杨四郎战败被擒后降辽招亲,是为了伺机徐图报仇,后来果然策应宋军。《四郎探母》是袭取其中某些人物和情节编撰的。《四郎探母》的创作年代不可考。据称为道光四年(1824)的庆昇平班戏单中即已著录此剧(周明泰《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刻的《都门纪略》记载余三胜、张二奎、陈鸾仙(凤林)等演员都擅长此剧。
 
    《四郎探母》以宋辽战争为背景,但剧中极力渲染母子、夫妻、兄弟、岳婿之间的种种人伦之情,对杨四郎降辽多所回护,未加谴责。戏剧界关于《四郎探母》的思想倾向历来存在着不同看法,对杨四郎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评价。在艺术上,《四郎探母》有较高成就,是一出著名的京剧唱功戏。它运用优美的音乐唱腔,酣畅细腻地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一百多年来,不少著名京剧演员都曾演出此剧。除京剧外,秦腔、眉户、同州梆子、晋剧、上党梆子、川剧、河北梆子、祁剧等均有同名剧目。此外,同剧而异名的,滇剧有《坐皇宫》、《斩辉》,汉剧有《双回国》,湘剧有《四盘山》,粤剧有《四郎会母》,赣剧有《回国图》。
 
《四郎探母》 - 内容 
 
    杨四郎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哉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四郎听说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不觉动了思亲之情。但战情紧张,无计过关见母,愁闷非常。公主问明隐情,盗取令箭,四郎趁夜混过关去,正遇杨宗保巡营查夜,把四郎当做奸细捉回。六郎见是四哥,亲自松绑,去见母亲等家人,大家悲喜交集,抱头痛哭。只是匆匆一面,又别母而去。一名《四盘山》,又名《北天门》。此剧是生、旦唱腔成就较高的传统戏之一。《坐宫》是其中一折。 
 
《四郎探母》 - 艺术成就 
 
    《四郎探母》又名《北天门》,取材于杨家将故事,该剧的作者却在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有意淡化战争气氛,重点渲染人物之间的人伦亲情。因而长期以来对此剧褒贬不一。贬之者认为:这出戏同情和美化了"叛国投敌"的杨四郎,宣扬了"叛徒哲学",有辱杨家将"一门忠烈"的形象,应当否定,甚至禁演;而褒之者认为:杨四郎的"叛徒"罪名,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属于"冤假错案",应予平反。尽管对该剧的思想倾向有不同的评价,但褒贬双方对《四郎探母》的艺术成就都一致公认。该剧结构严谨,情节顺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对人物感情的描写,很有深度,在"人情"二字上做足了文章。在两军对阵、剑拔弩张的背景下,身陷异邦的杨四郎夤夜冒着杀身之祸偷跑出关探望母亲。漫长的15年骨肉离别,短暂的一夜团聚,杨四郎在声声更鼓的催促下,依次与家中亲人相见,说不尽的离愁别恨、思念之情,却又才相聚,又分离。
    情感刻画鲜明、生动。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种种人伦之情,苍凉凄楚,哀婉动人。该剧人物不少,行当配置相当整齐,唱念安排得当,唱腔也丰富而优美。尤其《坐宫》一场,几乎囊括了"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通过板式的变化、多层次地揭示了人物的情绪变化,是一出极著名的生、旦唱工戏。这一场的开始,四郎思母心切,但老母既近在咫尺,又好似远在天涯;铁镜公主想为丈夫排遣忧闷,便与他闲聊,并猜测心事。在这一段戏里,唱腔用的是舒缓柔和的慢板。接下来,四郎对公主讲明了自己的真实来历和想见老母一面的心情,公主大为意外。这时唱腔随之加快,转上摇板、原板和快板。公主表示愿意帮助四郎,但"怕你一夜不回还";四郎则急切地保证信守诺言,以至跪下盟誓。这时唱腔进一步催快,特别是两人的大段对唱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二人的激动心情。   
    总观全剧,对四郎、公主和其它重要人物的情感刻画都很鲜明、生动。正因如此,民族之间的残酷争战对人的正常亲情所造成的巨大损害,就更让人思索不已。作为一部情感刻画很深、唱腔艺术成就也很高的作品,很多京剧演员都喜欢演唱《四郎探母》。它还常常成为名家的联袂演出的大合作戏。
    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脍炙人口的好戏,谭富英、王瑶卿等老先生都进行过加工、修改,百多年来久演不衰。当年慈禧太后为了宣传满汉一家,还亲自抓了京剧《四郎探母》的修改和演出,后来此剧又经很多人反复加工、修改,具有不同的本子和唱腔流派、表演特色,所以该剧堪称清代京剧艺术的代表作。 
    京剧《四郎探母》的背景是在北宋初期,宋辽之间的战事不断,剧中描写的是名将杨业之四子杨延辉(宋将)被辽铁镜公主俘虏后投降,改名木易,被萧太后招为驸马。15年后,宋辽战争再起,杨延辉的母亲佘太君、弟弟杨延昭率兵抵达雁门关。杨延辉思母心切,向妻铁镜公主说明原委,并得到了铁镜公主之助,向萧太后骗得令箭。杨延辉持令箭顺利出关,到宋营见到母亲后,不顾母妻弟妹的劝说,执意重归辽邦。 小说中的杨四郎战败被擒后降辽招亲,伺机报仇,而京剧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淡化战争气氛,重点渲染人物之间的亲情。该剧结构严谨、情节顺畅,对人物感情的描写生动细致,并在“人情”上做足文章。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